晋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关于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TA0015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7-24 发布机构: 晋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孙晓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晋城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抓好“八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质效显著提升,为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转型方面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线,以数字转型为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传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加速内涵集约发展。煤炭“压舱石”作用充分凸显。2020年以来,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65%提高到80%以上,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4座,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76处,完成量排在全省第1位。千亿级钢铁产业初具规模。总投资137亿元的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全面投运,总投资100亿元的机电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市钢铁产业2022年总产值达到525亿元,三年实现翻番,单位产值能耗降低55%。以晋钢集团为龙头,全市钢铁产业正加快由建筑用钢向装备用钢、传统碳钢向硅钢转型升级。铸造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在全市43家规上冶铸企业中,康硕集团轻合金快速成型、低应力制造等技术全国领先,金秋铸造和泫氏铸管在井盖和排水管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电力产业加速迈向清洁绿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稳定增长,由2020年的27.4%提高到了2022年的40.2%。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煤层气增储上产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三年来,全市煤层气产量年均增长近20%,产量和任务完成率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气化覆盖率由2020年的76%提高到了95%。光机电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10”产业集群,打造了视觉系统(LED显示屏、触摸屏、摄像头模组)、新材料(硬质合金、冷轧薄板)、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机器人)3条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28.27%,2022年达到292.7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27%,已成为我市增幅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文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谋划实施了总投资268亿元的17个重大项目,持续丰富“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和旅游路网”相结合的产品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文旅康养产业格局。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我省服务业发展“66条”,做大平台经济、促进消费升级、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三新”经济,近三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4.6%、8.7%、4.1%)始终保持全省前列。2022年,全市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4.7%,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正在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0年,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2021年,成功跻身“中国城市数字化治理百强榜”;2022年,被确定为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截至2022年底,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650亿元,占GDP比重达28.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占GDP比重达7.8%。

(二)城乡差距方面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20年的2.26缩小为2022年的2.19。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全市粮食总产实现“三连增”,2022年达到13.67亿斤;近三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净增46.9万亩,累计建成128.44万亩,占基本农田的49%,与全省基本持平。特优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持续推进蔬菜、中药材、生猪、家禽、肉羊、蜂业6大特优产业集群建设,稳定甘薯、蚕桑、黄梨3大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做法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排在全省第1位。重大工程牵引作用明显。谋划实施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目前五大配套系统已经建成(慢行、服务、景观、信息、农田财化),沿线739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去年吸引500万人次在沿线观光旅游、3.9万人返乡就业创业,直接带动365个村、7.6万劳动人口增收,间接受益近40万人;谋划实施总投资269亿元的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全面开工,目前已拆除各类建筑26万平方米,腾退土地690亩,流转农地3909亩,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创新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十种模式”,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

大县城建设步履坚实。充分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环境基础、市政公用、产业配套设施等短板加速补齐,“一核四极、五指成拳”(中心城市+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个大县城)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形成。截至2022年底,各县(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3.54平方公里,供水、供热、供气平均普及率达到100%、88%、94%,污水收集率、垃圾收集率达到70%、95%,平均城镇化率达到50.33%,超过全省91个县(市)的平均水平(49.83%)。

(三)公共服务方面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更加坚实。三年来,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24所、公办幼儿园39所,认定普惠性幼儿园29所,晋城一中丹河校区和泽州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教育布局更加均衡。高中教育成绩突出。近年来,全市每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保持在25人左右,其中2018年33人、2019年27人、2020年22人、2021年28人,2022年录取25人,并夺得全省文理科“双状元”,一本达线率22.3%,超出全省7.9个百分点。职教体系持续完善。组建晋城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晋城文旅康养职业学院通过教育部审批;积极探索高职“双元制”改革,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GIZ组织合作,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培育新样本。高等教育实现突破。山西科技学院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市独立本科院校的空白。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平台更加健全。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中试基地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创新体系日趋完备。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行动,截至2022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由行动之初的62家增加到135家,提前两年实现倍增目标;2022年净增33家,净增率32.35%,排在全省第1位。

人才支撑更加有力。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柔性引才,出台人才新政“20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近三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37万人,其中:全职引进博士30人,硕士1509人,本科1.19万人;柔性引进院士7人,博士206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35.3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22%。合作交流广度不断拓展。持续深化省校、市校合作,累计挂牌各类基地596个,与高校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19个。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团队)奖补1.32亿元。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转型步伐不快。近三年全市煤炭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达到47.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达到75.4%;占税收比重提高了24.3个百分点,达到73.1%,煤炭产业一旦产生波动,势必影响我市发展大局。非煤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也不强,钢铁冶铸、光机电、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非煤产业发展不充分,距离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还有很大差距。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截至2022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64.03%,低于全国1.1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城市人口的能力差,“六普”到“七普”期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8.46万人。大县城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亟需提升,难以起到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

3.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本地就业岗位有效供给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求职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创业就业需求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存在上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贵的问题,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占比仅为36.8%(国家最低标准50%)。我市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来源单一,专业养老人员短缺,社区适老化改造进展缓慢,优质的养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仅有2所三甲综合医院,高水平专科诊疗能力严重不足。房地产领域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突出,项目停工或逾期的风险较大。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对于提案中提出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晋城建设的3点建议,我委认为应当采纳并提出以下详细措施和对策。

(一)加快产业转型

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1.全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

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重点抓好总投资464亿元的10个新建、续建矿井项目,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30座智能化矿山、25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加快推进晋城西北部专用铁路项目和6条国家重点铁路专用项目,铁路运输占比从40%提高到80%以上,彻底解决晋煤外运的通道问题。

稳步推动钢铁产业提档升级。以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和晋钢机电装备产业园为抓手,重点抓好总投资215亿元的低碳氢冶金、硅钢电磁新材料、钢焦一体化3大项目。大力推广清洁高效低碳的生产工艺、节能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提高废钢等再生产品使用占比,促进低能耗、零排放、低碳化。聚焦“铁矿石-焦炭(煤层气)-生铁-粗钢-钢材-冷轧薄板-高端装备制造-加工-配送”全过程,积极引进培育链主、链条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钢铁产业生态圈,2025年行业年产值突破千亿。

积极引导铸造产业创新集聚。加快建设总投资130亿元的6大铸造产业园区(集聚区),全力承接江浙沪等地区产业转移,推动铸造企业集聚,2025年实现70%的铸造企业、85%的铸造产能进入集聚区。依托康硕集团工业3D打印、低应力制造等技术优势,推动产品由铸管、低端铸件向航天航空等关键零部件升级,加速形成“精密铸件-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全产业链,带动上下游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加快融入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2025年行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扎实推进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一是煤炭和煤电一体化,重点抓好总投资55亿元的沟底煤电一体化项目,切实推进煤电联营。二是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重点抓好总投资74.5亿元的8个气化升级改造项目和天溪煤制油迁建项目,走出一条效益好、可持续的煤化工转型道路。三是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加快推进总投资290亿元的5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65亿元的大唐“风光火储一体化”绿色低碳能源基地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四是煤炭和数字技术一体化,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力推进5G智能矿山建设。五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积极推进供热系统智能综合利用改造、矿井余热利用替代燃气锅炉,实现减污降碳、节能减排。

2.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加快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坚持把煤层气作为打造能源革命领跑城市的战略突破口,加快建设全国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增储上产,重点推进总投资200亿元的25个煤层气开发项目,推动煤层气产量稳定增长,2025年产量达到100亿方。完善储运体系,重点推进总投资70亿元的管网配套及储气调峰项目,2025年管网年运输能力提高到150亿方,储气调峰能力提高到2.5亿方,打造京津冀和中部地区应急调峰保障基地。强化消纳利用,全面实施“气化晋城”战略,重点抓好总投资100亿元的晋钢低碳氢冶金、85亿元的沁和能源煤层气制氢等项目,2025年就地消纳率达到60%以上,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打造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持续完善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政策体系”,持续引进光机电相关企业,加快推动已落地的110个项目投产达效,重点抓好总投资171亿元的星心半导体、华耀触控玻璃面板、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等16个项目,打造光机电产业集聚区。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鸿智纳米研究院,发挥7名院士、41名博士等专家团队作用,加快推动第四代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锑化物激光器芯片、纳米硬质合金、纳米晶陶瓷玻璃等6个研发中试项目量产。

做大做强文旅康养产业。坚持全域推进,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持续完善“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丰富产品供给,持续完善“示范区引领、大景区带动、百村百院支撑、旅游路网贯通”的产品供给体系。创新康养模式,持续完善医疗康养、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康养等8种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加快推动全市酒店整体上档升星,大力推进A级旅游景区倍增,强化与中旅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将冶铸、古堡、潞绸、围棋等特色文化融入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深层次文旅康养体验。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总投资280亿元的东滩会商业新地标、程颢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5个龙头项目,全力建设10个“一刻钟便民商圈”、20个夜经济专区、60个大型商超、420个品牌连锁便利店。聚焦十大领域,搭建十大平台,整合组建130家平台公司,力争营业收入稳定在250亿以上。加快推进总投资205亿元的蓝远快递物流园、南村智慧物流园等10大物流园区,全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培育“三新经济”,打造6个乡村e镇、10个电商直播基地、30个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促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优化新基建布局。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148亿元的“双千兆”城市、华为智能矿山实验室等7个新基建项目。加速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加快实施总投资310亿元的康硕智能铸造、晋钢智能制造等64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做优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总投资27亿元的“太行数岛”、工业富联“智造谷”等10个数字产业园建设,吸引更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入驻。加强数字化治理。用好智慧晋城运营指挥中心,持续深化拓展智慧城市应用新场景。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牢牢守住“三条底线”。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绝不能有半点闪失。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着力在稳住面积、提高单产上做足文章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水浇地,5年将水浇地面积由10万亩提升至51.9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17%),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292.39万亩耕地红线。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深入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产业就业帮扶、县际结对帮扶等机制,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两个高于”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坚持把乡村振兴同文旅康养、全市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工作结合起来,以重大工程强力牵引乡村振兴。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在晋城境内主线581.8公里,贯通6个县(市、区)、36个乡镇(街道),辐射739个村、80多万人,连接全市90%的脱贫地区(全市共有脱贫村146个,示范带沿线134个,占比92%)、90%的景区景点(全市共有A级景区33家、示范带沿线29个,占比90%,“百村百院”景点均在示范带沿线)、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全市共有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98家,示范带沿线89家,占比91%),是全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大平台。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谋划实施总投资307亿元的186个重大项目,把更大精力放在沿线特色村院的管理运营、特优产业的培育壮大上,重点推进百万亩连翘抚育基地、中药材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横水(武家湾)康养片区等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活力,真正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生态路、观光路、文化路和致富路。

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沁河是我省第二大河流,也是晋城的母亲河,全长468公里,我市境内总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858平方公里,贯通3个县、13个乡镇,辐射310个村,以占全市1/5的面积、1/5的人口,创造了1/3强的GDP;沿线分布着154个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万间明清古建筑、117座古城堡,历来商贸繁荣、经济活跃、文化厚重,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示范区。根据“三区三线”划定后的最新测算,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可新增建设用地13800亩,其中可用于经营性产业用地6195亩;先行区可利用经营性产业用地2045亩,预计纯土地出让收入达14.3亿元。聚焦解决环境敏感问题,统筹生态修复治理、古堡活化利用、交通网络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等工作,谋划实施总投资269亿元的79个项目,加快推进慢行系统、水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农田景观提升等项目,20.2平方公里先行区今年7月取得明显成效,重现沁河昔日荣光,加快实现“环境治、交通畅、文化兴、布局优、产业旺、生态美”。

3.坚持农业特优发展。深入挖掘“土特产”三个字的深刻内涵,全链条推动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六个规模大、产值大、辐射面广的特优产业,扶持蚕桑、黄梨、甘薯三个体量不大,但独特性较强的特色产业,加快构建“6+3”特优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4.发挥文旅康养优势。以太行一号沿线为重点,推广沿线松庙、浙水、釜山等网红村经验模式,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康养为主的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更多“吃文旅饭、走康养路、发生态财”的产业新村,持续推进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5.加快共同富裕破题。晋城小康建设起步早,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全省位居前列,共同富裕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有优势。一是用好乡村振兴公司平台。充分发挥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公司投融资平台和实施主体作用,用活用好280亿元涉农资产、150亿元涉农资金、300亿元社会资本,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乡村振兴。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全市推广支部领办、联建共富、产业链条、土地盘活、能人带动、服务创收、文化输出、古堡活化、企地合作、特色小镇“十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更多有效方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相关政策和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农业项目和市场主体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企农双赢。特别是要让农民深入参与到利益分配链条中,让政策和资金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四是扎实开展共同富裕先行区试点。在阳城县北留镇“樊溪河畔”、沁水县郑村镇“百里沁河”、土沃乡“百里画廊”三个共同富裕先行区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县(市、区)择优选择发展基础好的区域开展试点,推动共同富裕尽快破题。

(三)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把就业优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和失业保险兜底保障。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2025年全市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55%以上,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80%。

2.突出抓好“一老一小”民生保障。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推动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扎实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适老化改造,2025年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分批次新(改)建50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39所中小学校,2025年有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到明显提升。坚持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把晋城一中建成全国一流名校。

3.全面推进健康晋城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纵深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深化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中医药强市建设,加快与阜外医院合作共建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与省中医院合作运营市中医院,推动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和市传染病医院、康复医院迁建工程,构建普惠共享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4.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面落实“十抓安全”总体要求,聚焦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等19个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升,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各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底线。

5.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严格落实信访稳定“5+1”责任制,加快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试点,深化“五治”融合,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感谢您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晋城建设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负 责 人:

承 办 人:李慧敏

联系电话:0356-6999069

晋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盖章)

2023年5月24日

晋城市政协提案面商记录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