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市科学技术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市委“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的产业转型格局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聚焦“六新”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推进情况
1.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1)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
按照省委、市委对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的要求,市科技局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出发点,以支撑和引领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为落脚点,以重构科技管理体制、重塑科技管理职能、重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再造科技局内部管理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我局起草了《晋城市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并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10月份,市科技局又会同市委改革办,组织专门人员赴省科技厅进行了学习取经, 进一步明确了重塑性改革的定位和方向。下一步将综合考虑晋城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晋城市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批签发。
(2)加快推进“三评”改革
为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加大“三评”改革工作力度,由我局起草,市委办、市政府办于10月10日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市科技局与市委组织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市委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三评”改革的配套政策。目前,我局正在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推进“三评”工作。
2.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1)科技研发基地(智创城A区)建设进入最后冲刺
目前,基建工程全部完工,正按程序进行工程验收。二次装修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景观绿化工程,已经进入施工扫尾。整个项目力争年底前全面建成入驻。
(2)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现突破
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要求,晋城市人民政府分别与山西大学和中北大学共建的“山西大学晋城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北大学晋城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正在加速落地。市科技局主动服务,积极推进机构注册、人员配备、场所配置、资金到位等工作,力争尽快投入实质性运作。目前,山西大学正积极选派晋城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同时,与我市联合培养的22名2019级光电专业硕士研究生已进入联合培养阶段,目前正在与富士康晋城园区落实培养细节,11月初已经进厂。一期计划驻厂实习6个月,之后根据培养方案再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中北大学已取得“晋城市中北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民办非企业执照。安徽理工大学晋城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在加速推进落户。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布局“研发—生产—应用;技术—产品—产业”两条创新链,成立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引进5位院士领衔坐镇,10位专家教授加盟,16名博士带项目入驻,并被认定为山西省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成立鸿智纳米光机电研究院,首批孵化日本东京大学的超高速视觉项目,工业检测机器视觉和门禁卡口机器视觉已进入成果转化轨道。依托这两个研究院,富士康工业富联“智造谷”项目也已落户晋城开发区。
(3)“双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继续开展2020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申报认定工作,并常态化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运行监测。今年全市共有晋城太行八戒众创空间等10家企业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对全市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9家众创空间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测上报。全市组织申报省级“星创天地”4家,其中沁水县恒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通过评审认定。今年市科技局制定实施了《晋城市星创天地管理办法(试行)》,启动了市级“星创天地”认定工作,共有11家企业通过认定,成为我市首批市级“星创天地”。截止目前,全市已认定省级众创空间9家,占全省比例3.37%,其中2家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占全省比例4.61%。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市级“星创天地”11家。
(4)加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
支持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申报“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引进清华大学范守善院士、中科院刘明、清华大学雒建斌、北京大学彭练矛、北京科技大学张跃等院士专家加入,开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光机电集成技术与重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通过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形式审查、现场答辩、实地考察和初步认定。支持富泰华精密电子、鸿刃科技、铭石煤层气、天成科创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5)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全省域共享
为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我局建设了“晋城市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入库大型科学仪器达87台。同时将全市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录入山西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并在晋城在线发布山西省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查询指南,使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范围扩大到全省域,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达到2000余台。
3.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着力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计划,今年全市已完成三批共计49家企业(其中17家为上年到期重新认定,新增申报32家)的初审和推荐申报工作。目前已有首批5家通过评审进入科技部公示名单,其余2批评审工作尚在进行中。预计可完成74家的省定目标。
同时,按照省科技厅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高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梯次发展布局,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组织推荐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山西省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对象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08家企业申报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通过省、市审核,经公示后取得入库编号的102家,大幅度超过去年同期。同时组织推荐15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了山西省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对象。2020年全市2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4. 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不断加强
(1)能源领域集中技术攻关
今年以来,结合我市能源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组织实施能源领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已经形成在能源领域集中攻关的态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煤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及示范工程”和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煤层气井防伤害压裂技术及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技术”列入省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专项项目,2个项目共获得省级财政拨款1200万元,其中2020年已拨款600万元。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炭采空区煤层气抽采关键技术”、“基于气藏工程的煤层气井人工智能排采技术与示范”、“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三气’综合开发技术与示范”、“煤层气储层三维精细地质建模方法及软件研发”等4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招标项目成功揭榜,4个项目共获得省级财政拨款2500万元,其中2020年已拨款750万元。金鼎高宝钻探有限责任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申报的《15000型矿用瓦斯抽放智能化定向千米钻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列入2020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重点项目,目前已签订计划任务书。
(2)其它领域技术攻关
清慧胜凯的《轨道交通用轻质铝镁基材料结构件成型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助力经济2020”立项项目清单,国拨经费100万元已下达。组织推荐山西清慧胜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变质技术研发高铁电机座用超高低温冲击韧性球墨铸铁”和山西兰花大宁发电有限公司的“提高燃机单机负荷率的研发”两个项目申报了2020年山西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晋煤集团针对高灰熔点无烟块煤开发的新型加压移动床液态排渣技术-晋航炉(晋煤H炉)完成168小时试车,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煤炭制备活性炭高附加值环保产品中试实验与性能研究》研发项目,双方已签订项目任务书。晋煤集团无烟块煤气化工艺技术“三炉并进”(晋煤技术研究院煤化工分院)项目、市能源研究所同厦门大学合作的《煤层气向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转化的技术研究》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在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品、纺织、饲料、养殖等领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11项,着力培育农业高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平台建设,为我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5.科技成果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快速增长,截至10月16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共完成13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330316.04万元,已达到上年全年的92%,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提前完成“十三五”末全市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0亿元的目标。
今年以来,为推动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能源革命深入开展,市科技局与市能源局联合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征集能源领域科技成果148项,面向我市企业征集技术需求21项,编制能源科技成果汇编,组织开展技术供需对接,通过向企业推介成熟适用技术成果,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通了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晋城子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线上线下服务。
今年我市3项科技成果获得2020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包括1项杰出贡献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家企业参加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3家企业申报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涉及相变储能、瓦斯发电、高效清洁二流化碳生产新工艺及设备3个技术领域。征集上报省科技厅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3项,全部为智能化网络应用技术成果。
6. 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缓慢
2016-2018年,我市R&D投入强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三位,2019年为1.05%,这与全国2018年2.14%、2019年2.23%相去甚远。为了加快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今年以来,我局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做好企业创新活动调查统计,积极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先后组织对297家(全市共343家)规上企业及有关企业创新活动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重点对阳城县创新活动全覆盖工作进行了督促指导。二是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确保研发投入应统尽统。三是落实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2019年,全市62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2.52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8083.91万元,合计3.3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7.营商环境评价
今年9月,晋城市作为山西省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模式的4个地市之一,首次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我局作为全市“包容普惠创新-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的牵头单位,于9月22日-26日,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顺利完成了此次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线上集中填报工作。共准备相关印证资料近100份、典型案例2个、工作总结1个、企业全量名单1份,现场填报问题28个。结合营商环境考核工作的开展,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要求,认真梳理了我局的监管事项,形成目录清单和检查实施清单,纳入国家、我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为各级各部门开展监管业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将执法人员信息、事项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先后共报送监管信息4条,录入信用监管对象信息18条。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加快推进与国家、省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我局共有7项事项实行四级四同,全部按要求完善了相关要素信息。制定了我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对所有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8.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加强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征集10个外国专家需求项目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全国网上大会对接交流。后续外国专家引进工作因新冠疫情影响将按照国家外专局的部署适时进行。为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联合团市委、市人社局等8家单位,召开“青春兴晋,学子归巢”座谈会,现场宣传解读我市科技人才政策,同时根据市委人才办的要求,制定上报科技人才政策清单,由市委人才办统一发布。
组织实施山西省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4项,选派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特派员专家24名,争取省级项目资金36万元。
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涉农部门现有的专家团队, 根据我市区域内科技服务需要,选派省、市农业专家18名,组建薯类种植加工科技服务队、农业综合科技服务队、小杂粮种植加工科技服务队等3支“三区”科技服务特派员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和乡土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强农村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先后在陵川县西河底镇、阳城县董封乡龙泉村、泽州县润农种业玉米试验基地、泽州县北义城甘薯试验基地、高平市石末乡甘薯试验基地,分别举行了谷子旱作技术示范培训、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田间技术培训等农业技术培训。共167人参加培训,包括6个贫困村、42个贫困户人员。
9.“十四五”科技规划编制
根据省级“1+30”、市级“1+26”规划体系部署,围绕“六新”工作要求,我局拟编制《晋城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规划》和《晋城市“十四五”新技术发展规划》。目前,已经成立了局“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组,并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出21项资料清单。同时已与山西省投资和发展规划院进行了多次对接,围绕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纲要框架、重点内容、产业布局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商讨。在此基础上,将加强与编制方合作,加快推进两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10.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筹备
目前,已起草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团队予以表扬的通报》,起草并由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111”创新工程支撑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等相关会议资料,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的请示,待市委批准后适时召开。
11. 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不断加强光伏补贴工作,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光伏补贴资金已全部下达,并由各县(市、区)发放到位。普通农户和合作社2017年8月以后的市级财政光伏补贴资金已于2019年底下达3000万元,今年9月底下达9528.74万元,还有剩余资金1.76亿元未下达。此外,还有2020年1-6月份的电量补贴资金未进行申报,预计约5000万元。
12. 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紧紧围绕“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主题,举办2020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大力宣传科技政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组织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气象站等省级科普基地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AR创意摄影抗击疫情主题大赛”等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组织市直30家单位及各县(市、区)科技部门开展科普统计工作,全面了解我市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以及创新创业中的科普等6个方面的科普资源概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结合2020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科技进农村。共发放低碳知识手册、低碳宣传海报、科学健康书籍、科技惠农手册等科普资料2000余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不快
当前,国家、省级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正在加速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而我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不快。同时,市、县两级科技部门机构、编制、人员与任务要求不相匹配。6个县(市、区)中仅有阳城县单独设置科技局,其余5个县(市、区)科技局并入教育局,科技体制机制亟待重塑性改革。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机构评估改革也亟需加快推进。
2.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较为困难
我市资源性经济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10%,技术创新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今年入库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仅102家,数量很少,而建立研发机构、能够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就更少。产生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群体很小,导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较为困难。
3. 研发(R&D)投入强度增长缓慢
产业结构偏重和长期投入不足是导致我市研发(R&D)投入强度与全国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除了少数国有骨干企业之外,大多数规上企业研发(R&D)经费投入总体上呈不稳定状态,没有形成稳定增长的机制。从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结构来看:政府资金,2016年为9704万元,2017年为3448万元,2018年为1667万元。因此,近年来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企业资金,2017年为117427万元,2018年为157557万元,2019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比上年有所降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也呈现出不稳定状态。金融机构贷款,2017年、2018年均为0,R&D活动缺乏金融资金的支持。总体来看,我市研发(R&D)经费投入来源单一,特别是缺乏金融的支持,难以形成稳定增长的机制。
4.光伏补贴不到位导致社会不稳定风险升高
目前全市普通农户和合作社2017年8月以后的市级财政光伏补贴资金还剩余1.76亿元未下达,今年以来已有5起群体性光伏上访事件和18起网上信访舆情发生,日常工作中上门和电话咨询及反映问题已成为常态,光伏上访问题已列入我市重复访和越级上访专项治理清单。下一步随着光伏安装户银行贷款陆续到期,所面临的群体性上访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六新”率先突破,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加快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大力实施"111"创新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1.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定位和思路方向,完善《晋城市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报市委批准后实施。以科技局内部机构设置调整为突破口,重构科技管理体制,重塑科技管理职能,重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推动重塑性改革深入开展。
2.加快“三评”改革。认真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各项要求。一是深化项目评审改革。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优化项目组织立项方式,健全项目评审立项机制,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规范科研项目验收,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提升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二是配合市委组织部及人社等部门,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统筹优化和科学设置人才计划,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落实用人单位科技人才评价主体责任,加大对优秀科研人员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和薪酬激励力度。三是推进机构评估改革。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依章程管理,确保机构运行有章可循。落实法人自主权,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充分自主权,保障科研事业单位依法合规管理运行。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根据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的科研活动类型,分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与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避免简单以高层次人才数量、论文来评价科研事业单位。完善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根据我市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二)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资源配置
1. 实现智创城健康运营。以智创城平台为基础,建设光机电、煤层气、智能制造、先进铸造、现代煤化工等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围绕重点产业集聚创新资源,转移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2.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山西大学晋城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北大学晋城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晋城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晋城产学研基地” "晋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清洁生产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实质性运作。开展包括“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模式。
3.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以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建设“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突破口,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加大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更高创新水平上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4.“双创”平台提质增效。在不断增加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量的基础上,加大培育省级以上“双创”平台的力度,完善对各类平台的监测考核,不断增加入孵企业数量,提高入孵企业质量,使“双创”平台成为我市培育“六新”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
5.进一步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晋城市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并与“山西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联动,推动更多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共享。
(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转型发展动能
融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小巨人”企业推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规模,厚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基础,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高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的梯次发展布局,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煤层气、光机电、铸造、煤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增长极的高科技板块。继续实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计划,按时完成省定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目标。
(四)着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继续支持在煤与煤层气等能源领域集中攻关,着力突破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瓶颈,为我市煤层气的大规模开采积累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为我市煤层气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光机电、铸造、煤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研发项目,加大市级资金配套支持力度。同时,结合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设立市级科技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凝炼重大科技需求,促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建立技术攻关“揭榜制”机制。针对产业、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需求,定期制定发布技术榜单,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团队揭榜攻关。着力抓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16项重大技术攻关。以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为抓手,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研发活动。同时加强政府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的引导支持,弥补市场失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晋城方案”。
(五)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创新创业新通道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在晋城市科技研发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服务平台,与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互通联动。建立线下挖掘技术需求,线上对接配置创新资源,线上线下技术供需对接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流通渠道,让科技成果信息流通起来。支持企业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加大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国家、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来我市开展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以煤基能源技术转移转化为突破口,围绕重点产业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成果集中转化,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融通各类“双创”平台,培育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作用,把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孵化培育结合起来,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加速企业孵化培育,构建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创新创业的有效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市场交易,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稳步增长。
(六)加大研发投入,保障科技创新
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并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创新方向和社会创新投资的作用,引导全社会不断扩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通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政府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拿出一定额度支持科技创新。市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优先覆盖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信贷支持。在全社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七)实施光伏补贴,助力改善民生
积极稳妥做好光伏补贴各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安排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光伏产业和光伏扶贫专项整改,落实光伏补贴资金的发放,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光伏补贴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