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科学技术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晋城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3-01-04 发布机构: 晋城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市“两会”精神,紧紧围绕“1+5”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以项目、主体、平台为主要抓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承担省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202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5家(市定争先进位指标为120家)。

2021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02家,要完成省定考核指标并实现市定争先进位指标须净增18家,同时高企存量中有27家今年到期需重新认定。综上,我市2022年至少需要45家企业通过认定。

    根据省科技厅全年分四批申报的统一安排,自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启动以来,经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深入挖掘、重点培育和主动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四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初审和推荐工作已全部结束,共组织推荐全市73家企业申报。目前,全省2022年第一、二、三批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会已结束,我市共计49家通过评审。结合第前三批申报企业通过评审情况和我市申报情况,预计能够完成市定120家的争先进位指标任务。

    (二)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不断完善创新生态顶层设计

    一是积极打造创新生态建设政策高地。根据《山西省2022年创新生态建设工作要点》,结合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要求和我市工作实际,高标准编制了《晋城市创新生态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经八届市委第28次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以市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印发实施,确保全市创新生态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出台。《晋城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规划》于9月30日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规划的出台为我市在“十四五”末形成适应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流创新生态提供了工作方向和具体路径。

    三是制定完善科技创新各类支持政策。对2018年出台的《晋城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进行补充完善,起草《关于支持创新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双创发展、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八大方面制定20条科技创新政策,全方位推动创新生态建设。目前已完成意见建议征求和公平竞争审查程序。配合市委人才办制定《晋城市创优高质量人才生态若干举措(试行)》并做好配套政策的制定出台,配套措施《晋城市鼓励“高精尖”科技创新和支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的配套实施细则(试行)》拟于近期出台。

    四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晋城市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晋城市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两个文件待履行市政府发文流程后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

    2.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精心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项目。与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工信局、城区等单位共同谋划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公共平台项目、晋钢富氢低碳冶金示范项目、“煤矿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3项。其中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公共平台项目列入2023-2025省重点谋划项目。

    二是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省级科研平台。推荐申报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山西天巨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合作建设掘进装备智能化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与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矿井地球物理勘探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推荐申报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荐康硕(山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与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轻合金智能铸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培育建设3个省级中试基地。陵川县金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山西省碳基资源高质低碳利用中试基地、阳城县天诚化工有限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合作建设山西省二硫化碳焦炭法连续生产中试基地、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山西省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研发及结构化应用中试基地。

    三是加大“双创”平台培育力度。组织开展2022年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工作。根据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山西省省级众创空间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共有6家企业申报省众创空间,目前已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省科技厅。组织9家企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比赛。山西柴火部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超写实虚拟数字人”项目获得一等奖,晋城小令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小令牌新零售”项目获得三等奖。

    四是组织开展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工作。经过组织申报、审核、实地考核评审等程序,新认定晋城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皇城药业、北科乾通储能研究院、云时代、铁峰化工、天成科技、科裕达铸造等7家单位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五是加快推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印发《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出台我市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奖补政策,提出“根据绩效评价和研发经费实际支出等情况,按照建设周期持续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省补助金额2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聚焦“1+5”现代产业特色,结合县区特色,安排部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培育有关工作。积极做好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申报工作,推荐康硕(山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六是组织开展市级星创天地现场考核认定工作。组织农业专家对全市2021年申报的9家星创天地进行了现场考查,并通过审阅资料、现场查看硬件设施等方式进行了现场考核认定,认定陵川县火麻油星创天地等7家企业为2021年度市级星创天地。

    3.聚焦“1+5”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提质增效,在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积极组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谋划省重大专项(揭榜招标)项目。在光机电领域,支持我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申报的“锑化物单模大功率激光器研发与应用示范”申报省重大专项。在钢铁产业链,支持我市链主企业晋钢申报的“高炉富氢低碳冶炼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示范”申报省重大专项。目前,两个项目相关资料已经上报省科技厅,待省厅批复。此外,在煤层气领域,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太原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申报的“深部煤层气多煤层水平井共采技术研究”已于今年4月列入省重大专项,获得省级科研资金支持800万元。组织推荐省级项目申报。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申报的“锑化物单模大功率激光芯片的研制与应用”列入2021年省重点研发计划,获得资金支持90万元;山西金鼎高宝钻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用超高强韧钻杆研发与应用”列入中央引导地方计划,获得资金支持90万元。组织我市相关单位申报省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项目共40余项,申报2022年度省科普宣传专项项目2项。目前,2022年省级重点研发计划正在申报,包括智能化、能源与节能环保、信创、大数据、半导体与新材料等。

    二是积极组织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完成了2022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和市级科技研发计划(农业与社发类)的项目申报指南编制、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及立项等工作。2022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围绕煤层气、煤炭、铸造、光机电、数字经济、医疗卫生、粮食育种等方面,拟立项41项共计下达资金550万元。

    4.聚焦市场主体倍增,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在积极开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申报工作的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75家企业通过省、市审核,经公示已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较上年同期增长32.58%。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增长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和不断壮大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等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全市科技企业持续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活动。2021年全市102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92项,投入研发费用总额达9.98亿元,当年获得专利授权275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9项。

    5.强化支持引导,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积极开展市校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抓签约,促合作。截至目前,我市26家单位与16所高校在煤层气、煤炭、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合作开展33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付高校成果转化费用1916.18万元。其中省外项目23个,签约金额1321.93万元;省内项目10个,签约金额594.25万元,较去年均大幅增长。抓项目,促推广。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太原理工大学申报的“ 多种类增强相协同强化高强镁合金研发及应用”列入省成果转化引导专项,获得资金支持75万元。组织5家企业申报2022年度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项目,其中市校合作申报2项。抓对接,促转化。组织开展2021年度和2022年上半年度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共登记科技成果44项,涵盖传统产业、煤层气、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产业。在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发布各类成果15项。在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中北大学、安徽理工发布成果25项。抓考核,促实效。将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列入2022年全市差异化考核,要求各县(市、区)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项目)4个,其中与省外高校合作基地(项目)不少于4个。目前我市共有20家单位与省内外16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科研平台延伸项目20个,其中省外项目14个;省内项目6个。

    二是做好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相关工作。2021年我市2项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目成果荣获2021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8项获奖项目,主持完成4项,参与完成4项。2022年,经过项目征集、形式审查、公示等程序,共遴选出8个提名项目上报省科技厅,目前正在公示。从属地看,我市有8项成果拟授奖,其中主持完成5项,参与完成3项。我市大数据局牵头申报的“城市泛在智联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拟授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授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三是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全市102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共计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3.18亿元,其中所得税减免优惠2.37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7921.93万元。认真落实《晋城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对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符合文件要求的71个科技创新项目下达共计711万元的资金补助。

    6.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组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视频答辩和现场评审工作。组织我市4家申报省科技农业园区单位进行了省科技厅组织的视频答辩,最终确定高平市生猪产业科技示范园和陵川县中药材产业科技园区2家单位通过视频答辩。2月10日,组织农业专家对通过视频答辩的2家科技园区进行了现场考察与评估,考察结果显示,2家单位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基础良好、创新服务支撑条件完备、重视人文生态建设,对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是完成2022年“三区人才”选派工作。积极组织陵川县、沁水县申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针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设立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并组织“三区”人才在贫困县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我市3名畜牧类和农作物专家一行深入陵川县进行“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区”县活动。陵川县在科技周活动期间,组织了3次培训。高平市组织省农科院3名专家到卧龙湾康养山庄对孔雀、鸭、鹅及苹果、梨进行了田间地头培训,参加人员20多人,发放资料100余份。

    7.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一是举办科技大讲堂。围绕“1+5”产业体系,定期举办“科技大讲堂”。截至目前,共举办三期科技大讲堂,全市线上线下近二百余名科技管理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参加大讲堂活动。其中第一讲为高新技术企业专题培训活动;第二讲邀请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张宇博士进行《半导体-芯片、系统及应用》专题讲座;第三讲围绕“量子光学的发展、量子光学基础-激光器芯片项目”进行了“以‘光’逐梦-量子光学技术助力光机电产业发展”专题培训。获得参与者的一致好评。科技大讲堂已经成为我市活跃创新氛围、强化科技宣传的标志性品牌活动。

    二是举办2022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围绕“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主题,举办2022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通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举办专题培训、送科技进农村、送政策入企业、送科普入校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尊重科技、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的热潮。

    8.扎实稳妥做好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发放工作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8月之后光伏项目第三批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组织各县(市、区)对2017年8月之后光伏补贴项目进行了认真核查,并征询法律专家意见,审核汇总上报等流程,对2017年8月之后光伏项目中未经安装公司担保贷款的3623户补贴资金4983.14万元。同时,敦促各有关县区加快处理经安装公司担保贷款安装户光伏补贴有关问题。

    9.扎实做好科技研发基地运营管理工作

一是有序推进项目验收及决算工作。完成了装修项目、家用电子采购项目1包、2包、家具采购项目、安防系统采购项目、会议系统采购项目、厨具设备采购项目、清洁用品采购项目、绿化项目的验收工作。正在组织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工程的竣工联合验收工作。二是加强日常运营管理。通过完善制度、建立台账、加强巡检、按期年检、持续改造、及时换修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研发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水平,改善工作环境,确保各项设备完好运行,生产持续稳定。三是全面盘点园区固定资产。严格做好固定资产登记、领用、维护、借出、归还、报废、盘点、巡检等日常管理工作,对园区固定资产做了全面盘点,制作粘贴了资产卡片,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四是持续开展园区安全稳定工作。先后组织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电梯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以及消防器材实操性培训等多项安全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园区广播、大屏显示等方式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认真落实消防设备设施整改,确定应急预案编制,提高了基地全体职工及服务人员和入驻单位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全体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基地各项工作的安全稳定。

    10.其他重点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配合出台了《晋城市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实施意见》和《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从支持壮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强化基础研究平台支撑、引导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等方面细化完善了11条政策举措。落实落细市科技局2022年市场主体倍增政策落实和要素服务保障落实“两个任务清单”和《晋城市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任务分解清单合计21项工作任务,明确主要任务、落实举措、责任科室、时间进度和年度目标,进行台账式管理,常态化督促推进,确保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取得实效。二是做好科技服务业监测工作。对科技服务业入统单位进行调整。晋城市华港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调整为科技服务业入统单位,高平市煤炭技术服务中心和山西晋城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退库。对服务业入统单位进行走访,拟培育合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蓝焰煤层气工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做好科技服务业营收监测工作,1—9月,全市科技服务业16家规上入统企业营收5.6亿元,同比增长31.6%。尤其是8月新入统企业—泽州和美环保,1—9月营收1.22亿元。三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券工作。按照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券工作的部署要求,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券资金30万元,目前,省级资金已经拨付到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创新券工作宣传,在晋城在线开展线上创新券需求调查,并对各县(市、区)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加强创新券申报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为企业顺利开展申报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共收回全市中小企业调查问卷66份,梳理出23家重点企业。积极组织网上申报,目前已有8家企业进行网上申报,已发放创新券40万元。四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和驻村帮扶工作。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健全和完善各项帮扶工作机制,驻村工作队帮助陵川县新庄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积极申报连翘基地及产业化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庄村被晋城市、陵川县司法局推荐为山西省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一是受我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较少。二是各县(市、区)科技部门力量不足,部分县区培育高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三是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必须由有资质的会计事务所或税务事务所出具专项审计报告,但我市大部分专业机构本身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未完全掌握,不具备指导和帮助本地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的能力,因此绝大部分企业需寻找外地中介机构进行服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开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

    2.我市研发基础薄弱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高度依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科技龙头企业的高端人才资源,而我市目前仅有一所本科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创新实力的企业数量不足、质量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3.研发(R&D)投入强度增长缓慢。2022年国家统计局全社会研发(R&D)经费公告表明,全国2021年R&D强度为2.44%,山西省为1.12%,排名全国24位。而我市2021年R&D强度仅为0.81%,在全省排名第6位,不达全省的平均数。

    4.光伏补贴问题仍旧突出。截至上年末,全市已申报未下达的光伏补贴资金总额为1.26亿元,2020年6月我市补贴政策结束之前未申报的发电量补贴经测算还需约5000万元,光伏项目补贴全部解决全市总计需1.76亿元。今年以来,安装户上门和电话咨询反映光伏补贴未发放到位问题也已成为常态。2017年8月之后光伏项目中经安装公司担保贷款项目补贴目前还未开始发放,随着光伏安装户银行贷款陆续到期,预计下一步所面临的上访形势会更加严峻。

    三、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市科技局将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四梁八柱”。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工作:

1.强化科技项目支撑,持续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聚焦“1+5”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同时,设立市级科技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凝炼重大科技需求,促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

    2.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努力实现量增质优聚焦“强产业、补短板”,在持续推进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省级创新平台做强做优的基础上,在重点产业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创新平台,努力新增15个以上省、市创新平台。依托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等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技术供需双方常态化对接交流渠道,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努力打造山西智创城6号创新集聚发展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1+100”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3.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支撑,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创新生态子系统。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计划,在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年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力争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与各类科研单位、专家团队联合攻关,抢占创新制高点。聚焦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推动各类研究院等开展实质性研发。

    4.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汇聚一流创新人才。一是积极推进“两大基地”建设。一方面积极主动做好与省科技厅对接,努力争取省科技厅在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平台建设上向我市倾斜。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内双一流高校,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开展“两大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通过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发挥高校培养科研人员优势、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等举措,力争全市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

    5.强化组织机制保障,厚植一流创新文化。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强化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对全市的创新资源、平台建设、资金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对创新生态重点工作具体安排部署。将创新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形成整体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机制保障。全面优化创新“软环境”,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三评”改革以及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不断激发全社会科研动力和活力。三是完善政策保障。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扎实推进市场主体倍增政策落实和要素服务保障落实,确保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取得落地落实,牢固树立激励创新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