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以来,市科技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十件大事”,打好“十大战役”,围绕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在项目攻关、创新平台、高企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充分发挥科研经费激励引导作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202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大幅提升,达到30.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1.3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6%)0.15个百分点,跃居山西省第2,仅次于太原,是全省11个地市中除太原外唯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市。
(二)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按照山西省2024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总体安排,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经宣传发动、引导激励、发掘培育和精准服务,先后三批共组织富联科技、丰鸿实业、太行润源、科立特精密铸造等101家企业申报,相关材料已按要求分别于6月20日、8月12日和9月26日报至省科技厅,申报数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第一、二批申报企业有45家已经省里专家评审和国家公示成功备案,第三批有40家企业通过省里评审和综合审查,进入国家公示名单,预计通过认定企业数将达80家左右,可确保超额完成190家的任务目标。
2.扎实开展2024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自6月下旬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开展以来,市、县科技部门积极发动相关企业通过在线评价系统申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68家企业提交了申报信息,其中264家已通过省、市线上审核并完成公示,下一步待国家和省里组织抽查。
3.引导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等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全市科技企业持续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活动。2023年全市162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836项,投入研发费用总计14.20亿元,当年获得专利授权408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42项。
(三)持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1.积极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申报建设的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山西晋城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建设的金属材料腐蚀与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通过省厅立项批准建设。我市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2.大力培育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新认定依托山西蓝焰煤层气工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科技学院、山西绿之金制药有限公司、山西建投晋东南建筑产业有限公司、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山西诺通公路养护有限公司建设的市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组织山西绿之金制药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山西省中药生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山西金秋铸造有限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联合申报山西省烧结矿余热回收绿色铸造技术创新中心。
3.扎实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认定。省级方面,山西蓝焰煤层气工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瑞亚力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北科乾通储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通过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市级方面,修订出台《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新认定晋煤技术研究院、海诺科技、江淮重工等1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涉及煤炭、煤层气、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4.做好省级众创空间和省中试基地申报工作。2024年我市新认定4家省级众创空间,分别是:合聚众创空间、云之谷数据科技众创空间、寺头蚕桑电商众创空间、晋城有礼众创空间。组织青禾晶元(晋城)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申报山西省新一代先进复合衬底材料中试基地。
5.“晋创谷·晋城”创新驱动平台正式挂牌。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印发了实施方案和支持措施。“晋创谷·晋城”总规划面积13.85平方公里,目前起步区入住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42家,入住企业人员644人,区内初创型企业营业收入达4亿元。围绕光机电、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三个产业,依托晋城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12月24日,我市和临汾、运城三个市一批完成晋创谷挂牌。
(四)持续强化科技项目引导,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积极推进省级科研项目获批立项。截至目前,2024年我市新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项。其中: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穿采空区下伏煤层水平井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与示范”列入2023年度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西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配合中北大学实施的“航空发动机用钛基叶陷激光精密修复技术”列入2023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2024年度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由探索类)项目共立项9项(山西科技学院8项,晋城市人民医院1项);2024年度省科普宣传专项项目立项1项(乔氏珐华技艺山西省科普基地申报的科普基地能力提升项目);2024年省科技厅第三批“科技副总”项目1项(陵川县清凉太行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火麻仁低聚酶解多肽及多元化功能食品开发项目);2024年度省科技金融专项立项11项。
2.积极组织市级项目申报。完善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流程。制定《晋城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立项流程图》和《评审工作专班工作规则》,进一步促进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立项制度化、规范化;面向全市组织申报2024年晋城市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项目(支持领域涉及煤炭、煤层气、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和2024年晋城市重点研发计划(农业与社发领域)项目(支持领域涉及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医疗卫生、中医药康养等多方向),目前均已完成形式审查,准备现场考察和专业评审。
(五)紧盯省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
今年我局承担的省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是“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0.01%”。截至12月27日,全市累计完成技术合同交易620项,合同交易总额248765.98万元。其中登记(输出)技术合同82项,合同成交额26481.66万元,合同数和成交总额分别超过上年度4.5倍和17.2倍;吸纳(引进)技术合同538项,合同成交额222284.32万元。按照目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计算,已超出省指标值10倍,提前超额完成省考核目标。
(六)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育,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进一步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到晋城创业就业,为晋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赴长沙参加“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邀请湖南、湖北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我市参加“‘湘’遇古堡,‘才’聚太行”系列活动,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深度沟通研讨。二是先后举办两场科技金融对接会。5月31日上午,举办晋城市2024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暨科技金融对接会。会上,共发布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铸造、新材料等行业科技成果27项,农业银行晋城分行等3家银行现场宣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5位高校专家教授上台就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技术需求进行答疑解惑。8月29日上午,举办2024年晋城市科技金融对接会第二期活动,60多家企业和4家金融机构现场参与。通过市科技局“搭平台”,科技型企业“提需求”,金融机构“亮政策”,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七)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力助力乡村振兴
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晋城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方案(试行)》,首批确定高平市、陵川县、沁水县作为我市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试行县。确定了首批25名科技特派员专家(市级16人、县级9人)组成农村科技特派团。组织派出单位、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特派员签订了“三方协议”,目前已将市本级16名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32万元全部下拨到派出单位。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团开展农业服务,先后深入平城镇窑上村、古郊南边村、沁水县昱兴养殖家庭农场、山西祥兴园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连翘抚育、中药材转化增值等项目开展了技术服务指导,共开展服务20余次。
(八)大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积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结合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要求和我市工作实际,高标准编制了《晋城市创新生态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七个方面19项重点工作任务。召开全市创新生态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全面总结全市2023年创新生态建设工作成效,以“任务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对全市2024年创新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建立目标任务落实工作台账,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及时掌握各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任务落实。
2.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一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计享受相关税收优惠3.35亿元,其中高企所得税减免优惠1.64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1.45亿元,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抵减2688.0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晋城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和《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试行)》,对123个项目下达奖励资金1412.8万元。
3.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精准掌握企业需求。从优化入企服务规范着手,全面统筹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涉及的高企申报、项目需求、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配备等多方面内容,科学制定入企服务表,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今年以来,先后深入晋钢集团、蓝焰煤层气、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0余家企业和单位开展“一对一”入企服务,收集和掌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40余条,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创新服务奠定基础。
4.多措并举创新科技营商环境。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券工作,按照《山西省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及省科技厅相关要求,全市组织推荐两批共8家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券兑现并全部通过省科技厅审核。需兑付创新券资金共33万元,已按要求将省级资金16.5万元、市级资金16.5万元全部拨付企业。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主题,组织举办2024年晋城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举办专题培训、送科技进农村、送政策入企业、送科普入校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围绕“强化科技赋能,持续高企充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券政策解读及申报实务”“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为主题,先后举办4期“科技大讲堂”,培训300余人次,精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九)扎实稳妥做好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工作
于2024年1月29日下达2017年8月之后光伏发电项目第三批(第三部分)补贴资金1922.16万元。按照2024年1月17日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剩余光伏补贴资金由各县(市、区)2024年先行垫付,市级财政在以后年度通过结转事项分年度解决。年初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财政、科技部门召开会议布置相关工作后,市科技局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同政府分管领导及科技部门负责同志座谈推进加快补贴发放工作,并于5月23日下发通知,安排各县(市、区)开展剩余发电量补贴申报工作。同时,结合县(市、区)机构改革科技部门职能划转、人员转隶等情况,通过调研座谈、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县(市、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沟通交流,敦促做好工作衔接,确保合规项目补贴兑现落实到位。
(十)有序推进其他重点工作
1.做好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我市6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5项,参与完成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煤炭采空区下伏煤层煤层气地面抽采关键技术与示范,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2.组织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比赛。在国赛,我市1家单位荣获“优秀企业”;在省赛,我市5家企业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3.做好科技服务业工作。1-11月我市科技服务业营收101977.5万元,同比增长10.3%,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市科技局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六大战略定位”,围绕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在谋项目、强主体、搭平台、优服务上持续发力,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积极谋划科研项目。持续对在研科技项目攻关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全省重大战略任务和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要强化与省科技厅沟通对接的频率和强度,多渠道收集掌握政策信息,精准把握上级资金投向支持领域、支持比例和申报条件等,积极谋划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
二是要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要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抓手,支持帮助企业积极开展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通过市县联动统筹推进、政策宣传、申报指导培训等,认真梳理发掘,按照“保存量、拓增量”的工作思路,力争2025年全市申报数和认定数再创新高。
三是要狠抓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解决我市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任务。以“晋创谷·晋城”建设为契机,高标准谋划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充分集聚创新资源,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四是要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紧盯省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要提前谋划,统筹布局,了解掌握各行业的技术需求及研发情况,深入挖掘企业符合登记要求的技术合同,确保企业“应登尽登,应享尽享”,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实现稳步增长,技术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五是要不断创新创优服务。常态化举办科技金融对接会,通过市科技局“搭平台”,科技型企业“提需求”,金融机构“比政策”,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通道。要深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对接活动等,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探索使用创新积分制,精准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有效集聚,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