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26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6-20 发布机构: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部署要求,认真组织落实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一、坚持总体布局,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协调

我市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始终将数字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功申报了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并以此为契机,科学谋划、高位推进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一是成立试点工作领导组,由分管网信工作的市领导(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市领导(副市长)任组长,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数字乡村工作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网信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委网信办分管领导担任。二是制定

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各部门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试点期间,我市将主要围绕乡村数字富民产业、乡村数字治理、智慧农业三个试点方向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新路径。三是出台《晋城市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将37个市直部门纳入机制范围,明确机制主要职责、各相关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议事方式等;印发《晋城市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26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制定《晋城市数字经济(2024-2026年)行动计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等,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市整体工作系统化推进。四是制定《晋城市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晋城市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积极培育包含农业在内的专业镇建设,激励引导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有市级涉农专业镇10个。

二、坚持统筹规划,农业信息平台体系初步构建

依托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开展了“数字农业 一图智控”、智慧农业项目。一是建设了我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建设了农业驾驶舱一张图,初步开发了数字底座用于数据注入和一体化整合,农业数据的趋势分析、预警体系。二是建设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用“互联网+产权交易”模式,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交易服务体系,可以有效防止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失。三是建设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统筹指导全市集体“三资”管理,推动形成人、事、账、钱、程序“五个管好”的闭环体系。四是建设了“智慧农机”信息平台,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各区县智慧农机互联互通的地级市,全市已安装智慧农机监测终端4000余台,基本实现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作业监测,通过建设智慧农机信息系统,实现了作业数据的可视化,为补贴及决策提供依据。

三、坚持普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2017-2019年,晋城市连续三年申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偏远农村宽带接入和信息扶贫工作。其中,2017年为陵川、阳城和沁水的65个试点地区普及宽带网络;2018年为高平、泽州、陵川、沁水和阳城等80个试点地区覆盖4G网络,共建设4G宏站80个;2019年为高平、泽州、陵川、沁水和阳城21个试点地区覆盖4G网络信号,为高平和阳城2个试点地区普及宽带网络。晋城市政府将“实施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工程”列为“8件民生实事”之一,2019年底顺利完成所有行政村4G网络信号覆盖。2024年共为24个边远行政村建设5G基站24个,目前已全部完工并开通。2025年拟为7个边远行政村再新建9个5G基站,进一步弥补城乡“数字鸿沟”。另外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也根据2024年网络覆盖质量情况,已向省公司报送陵川、沁水等低覆盖区域整体覆盖提升计划,进一步加快偏远地区的建设力度。

(二)实施“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市通联办、市工信局联合相关市直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快推进5G网络向各行政村延伸,重点覆盖乡镇政府所在地、乡村集市、村委会、村活动广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关键点位,提升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网络覆盖水平

四、坚持数治结合,以数字化提升农村地区治理水平

积极组织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提升行动,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以数字化提升农村地区治理水平。

(一)移动公司建设情况

依托省级数字乡村平台赋能乡村治理将基层治理变“智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为泽州县高都镇政府定制化开发全市首个乡镇级社会综合治理平台—高都镇“民呼必应”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助力打造“可视、可感、可控、可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洞头创新“乡村治理一张图”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以洞头村地理信息为基石的“数智洞头”驾驶舱,助力洞头村省级“数字乡村”示范村建设;为提升陵川县域设施蔬菜生产能力,与陵川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项目,打造成县域数字化精准种植的现化设施农业基地;在沁河流域实施智慧水利项目,实现洪涝灾害等监测预警,有效整治水旱灾害。

(二)联通公司建设情况

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和乡村治理等动态呈现、精密智控;实施“平安乡村”建设,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音视频、云存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智能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云储存内容回放、红外夜视等功能,实现交通道路、家庭院落、菜园等全天候、无死角、多用途的视频监控管理推进了“平安乡村”建设工作,以网络化、可视化手段便利乡村治理。

(三)电信公司建设情况

建设数字乡村乡镇云平台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满足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需求结合数字乡村智慧康养模式对各县区进行相关产品及模式进行赋能,结合数字乡村推进数字康养示范村,并通过标杆牵引将康养产品、模式在全市落地;助力智慧数字乡村建设,借助中国电信的智慧大屏平台实现数字乡村智慧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平台效能,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覆盖,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数字乡村智慧康养模式对全市涉农区县开展培训赋能8场,成功打造数字康养示范标杆村3个,合作乡镇卫生院2家,村级卫生院12家,为康养产品、模式全市推广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市康养探索新路径。

五、坚持试验示范,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县项目落地   

2024年在高平市实施了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县项目,聚焦设施园艺、大田种植两大领域,着眼耕种管收等关键生产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探索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智慧设施园艺示范项目涉及面积约10万平方米,智慧大田种植示范项目建设面积3000亩。建设完成智慧大田种植示范区、智慧设施园艺示范区、高平市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对照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县项目数据对接技术指南,将“示范县基本信息上传接口、信息化系统(平台)信息上传接口、智能装备(设备)信息上传接口、智慧大田基本信息上传接口、智慧大田作物信息上传接口、智慧设施园艺(大棚)基本信息上传接口、智慧设施园艺(大棚)作物信息上传接口、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数据上传接口、视频流数据上传接口、晋城市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接口”10大接口进行对接,采用标准接口,可承载智能专家诊断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其它应用,实现所有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资源共享。

六、坚持重点培育,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一是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中,根据产业特色发展,结合数字能力,制定培训内容,设计了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无人植保机、短视频制作、电子商务等课程。二是组织参加三晋新农人双创竞赛和山西省农村创业大赛,提升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运用信息化积极性。三是将数字能力提升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重要学习内容。在多年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中,要求各县(市、区)根据产业特色发展,结合数字能力,制定培训内容,提升农民及从业者的智能化、信息化素养。

七、下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方向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良好发展基础。加强对智慧农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大对智慧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项目工程,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优化项目支持方向。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周期较长,需要投入资金量比较大,加大对智慧农业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对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资金补贴。适当减免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费用和农民移动通讯、数据传输费用。鼓励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向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智慧农业,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到智慧农业体系建设中来。

(三)建立相关机制,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智慧农业建设之中。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智慧农业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推广适合农民操作和使用的信息终端。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智慧农业人才高校培养计划,鼓励信息领域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创新农民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培训方式与内容,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技术指导专家组,通过远程、实地指导,帮助解决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鼓励农村中青年回村工作,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感谢您对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