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出台69个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提升市场活力
为提振发展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山西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为执法行为量身定制标尺,有效破解了过去部分领域执法标准不一、企业经营“踩雷”风险高的难题。
截至目前,山西省、市两级行政机关已制定发布69个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覆盖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重点涉企执法领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法治动能。
定标准
从“粗放执法”到“精准刻度”
“同样的违法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执法人员手中,处罚结果可能大相径庭。”这是过去企业对行政执法的常见顾虑。
为破解这一痛点,山西省司法厅牵头制定并推进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出台《山西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办法》,明确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和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制定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对有裁量空间的执法事项“划刻度、定标准”。
山西省司法厅通过实地调研与书面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级行政机关和各市落实《山西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办法》情况进行“体检”,同时将裁量基准制定完成情况纳入省政府“13710”政务督办系统进行督办,对滞后单位点名催办。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共有31个省级行政机关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制定发布了35个相关基准;市级层面共制定发布34个相关基准。
其中,山西省公安厅针对200余种常见治安、交通违法行为,先后制定了《山西省公安机关常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山西省公安机关常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二)》两个裁量基准,提炼出85项裁量基准在日常行政处罚工作中适用,同时通过案卷评查倒逼规范执行;山西省市场监管局推出的“包容免罚清单”涵盖12类81项事项,明确“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情形,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针对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问题,山西省司法厅牵头对省政府赋权乡镇(街道)的55项行政执法事项裁量基准进行梳理,制定了《山西省乡镇(街道)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清单》,不仅有力规范了乡镇(街道)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也让社区小店、乡镇企业清晰知晓“什么不能做、违规会怎样”。
重落实
从“纸上条文”到“手中工具”
“过去执法全凭经验,现在对照清单就能精准裁量,再也不用担心被投诉了。”这是如今山西基层执法人员的普遍感受。
为让裁量基准从“纸上条文”变为“手中工具”,山西省打出“培训+案例”组合拳:司法行政系统邀请法学专家开展“行政执法大讲堂”,单场网络培训吸引8万人次观看;市场监管部门公示裁量基准时同步发布“轻微违法免罚典型案例”,用鲜活事例让执法人员知晓容错边界;卫健系统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开展专题辅导,确保标准执行不跑偏。
制度建设尽管成效显著,但实践中,部分单位仍存在对裁量基准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为此,山西省司法厅在年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中提高了裁量基准运用的赋分权重,对不规范适用行为点名通报、限期整改。
“既要通过规范裁量权给企业‘松绑’,也要通过严格监督防止‘裁量失当’,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山西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涉企重点领域,动态编制“从轻、减轻、免罚”3张清单,并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等场景补充“从重处罚清单”,让企业对执法预期一目了然。
显成效
从“经营顾虑”到“发展底气”
“过去,车辆超限运输的处罚幅度往往让企业‘心里没底’,有时同一超限幅度,不同执法队的处罚结果能相差数千元。现在有了明确的裁量基准,超限3%以下怎么罚、3%到5%之间怎么处理,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对照标准就能算明白‘成本’,更能主动规范运输行为,心里踏实多了。”晋中市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说,自裁量基准实施以来,该企业因超限被处罚的次数下降了40%,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
山西执法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市场活力的提升。据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统计,全省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免罚清单”实施一年来,有1000余家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被免予处罚,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
裁量基准的出台,既让执法人员少走弯路,也让企业行得更稳。”山西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在企业从“怕执法”到“懂执法”再到“守规则”的转变中,能清晰地看到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轨迹。下一步,随着更多领域裁量基准的完善和落地,山西将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为企业发展营造更稳定、更公平、更透明的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