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共建美丽家园,全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百姓的生态获得感也越来越多。
百姓身边绿色更多
时值深秋,位于太原市西北面的崛(山围)山变成了一块巨大的调色盘,红色、黄色、绿色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山林秋色尽染。10月23日是周末,太原市民王庭带着孩子来爬山,一路拍着蓝天映照下的美丽景色。爬到山顶,王庭指着手机里的图片告诉记者:“今天我已经拍了一百多张照片,一张比一张好看,太原今年秋天太美了。”
好天气越来越多,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百姓身边的环境也越来越好,这些改变大家有目共睹。近年来,我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我省变化最大、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蓝天白云在三晋大地成为常态,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画卷越来越美。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考察调研山西,每次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从能源革命到“双碳”工作,从“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到“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省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还百姓更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SO2平均浓度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去年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日前,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等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同步开展末端修复治理和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常驻、碧水常清、黄土复净的美丽愿景加速实现。
低碳发展阔步前行
在不久前的“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上,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延峰介绍:“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权衡绿色低碳发展正在阔步前行。”
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日益拓宽,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能耗“双控”管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将治理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89万千瓦,占比达到34.3%,2021年GDP增长中78%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绿色发展的韧性、持续性、竞争力不断增强。
同时,我省持续巩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划分三类管控单元1584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开发保护新格局加速构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右玉、芮城等8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沁源、沁水等4个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数量取得历史突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大天鹅、黄斑苇鳽、花凫等珍稀鸟类频现民众视野,2743种野生植物、541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在我省安居,我省生物多样性“家谱”进一步丰富。
环保监督措施有力
10月22日,在晋城高平市瓦窑头交通警察执法站,执法人员对过往大型货车进行逐车筛查。使用手持式林格曼黑度仪、内窥镜,对过往车辆进行快速检测,严查严处违规运输行为。晋城市生态环境局高平分局工作人员张帆说:“我们对过往柴油车尾气进行监测,对国六重型燃气车后处理装置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尾气排放不合格,和拆除后处理装置等违法行为,将按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坚决打好打赢‘秋冬防’攻坚战。”据悉,该行动将持续至明年3月31日,推动形成移动源监管合力,确保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近年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重点攻坚、铁腕整治,对个性问题紧盯不放,对共性问题专项整治,坚持完善机制、以督促改。部署开展两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建立完善整改验收和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的督导检查。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4790件,启动损害赔偿案例259件,涉及金额35.6亿元,持续保持环保监督执法高压态势和有力震慑。
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突出抓好“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等典型案例整改,有力推动中央督察组转办案件整改落实。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98项整改任务,已完成94项,占比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督察组转办的6241件群众举报件全部办结。依据有关规定,对195名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92项整改任务,已完成48项、序时推进40项,占比95.7%;督察组转办的3123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3120件,其余3件阶段性办结;依据有关规定,对146名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其中厅级干部11人,县处级干部58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77人。推进重污染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坚持“一市一策”“一企一策”原则,相关地市向省政府签订承诺书,两轮督察涉及的20492户居民已完成搬迁19844户,占比96.8%。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