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旅游业按照《晋城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力度,全市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品牌形象基本树立,晋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一)旅游综合带动效益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末,全市共计有A级景区1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2个;旅行社39家,其中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6家,具有赴台游资质的旅行社2家;星级饭店2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2家;共培育出全省最美旅游村9家,全市最美乡村12家,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6个。
旅游业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外交流的扩大、脱贫致富的推动、就业创业的拉动、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截止目前,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3.2万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16万人。
(二)主要目标提前完成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9.93万人次,为“十一五”期间的1.62倍;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979.33万人次,为“十一五”期间的2.7倍;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到971.24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3.54倍;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979.76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3.52倍。
“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385.6万人次,年均增速实现6%;旅游总收入达到131.64亿元,年均增速实现15%。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晋城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45.35万人次,年均增速达到25.73%;旅游总收入294.9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2.16%。
对照《晋城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所有指标提前完成。
表 1 2011—2015年晋城市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一览表
年份 |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入境旅游人次(万人) |
入境旅游创汇(万美元) |
旅游总人数(万人)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2011年 |
1166.99 |
89.12 |
6.7659 |
2695.00 |
1173.76 |
90.86 |
2012年 |
1686.94 |
149.88 |
9.5725 |
4563.95 |
1696.54 |
152.84 |
2013年 |
2166.25 |
195.32 |
10.8048 |
5385.90 |
2177.05 |
198.74 |
2014年 |
2715.01 |
241.96 |
1.1552 |
633.66 |
2716.56 |
242.36 |
2015年 |
3244.14 |
294.54 |
1.2143 |
671.90 |
3245.35 |
294.96 |
备注:2014年,山西省在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对入境旅游统计的口径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统计口径改为商业住宿设施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故2013年与2014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不衔接,无关联。
(三)旅游营销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晋城旅游利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稳步发展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通过大策划、大推介、大营销不断掀起宣传促销的高潮。通过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投放晋城城市形象广告、制作地铁视频广告、制作投放大型广告路牌,提高了晋城城市知名度;通过举办大型城市旅游推介会、招商会、旅游文化节等,利用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有影响力的展会,积极宣传晋城旅游。通过这些宣传营销活动使晋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为“十二五”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客源保障。
(四)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旅游业累计投资约63亿元。其中,煤炭能源类企业转型发展旅游的投资达60亿元,在全省范围内,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的排头兵,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显著。其中,以皇城相府为代表的沁河流域古堡人文景观群累计完成投资约20亿元;以王莽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观群,累计完成投资约20亿元;以炎帝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五)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在省内开创先河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晋城市开展了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开启了山西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先河。此次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是指导晋城市旅游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将为晋城市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二、“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政策支持注入旅游发展新活力
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旅游发展“515”战略,明确了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确定为我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位列七大非煤产业之首,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召开了首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晋城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晋善晋美·尽在晋城”城市品牌,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助推旅游新发展
高速公路方面,全长69.5公里的高平至沁水高速公路的建成,将连接高陵、阳翼、长晋3条高速公路,安泽至郑庄、阳城至济源两条南北大通道高速公路也已列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完工后,晋城市高速公路将达10条,“两横两纵一环七出口”的高速路网格局将会形成,通车总里程接近500公里。晋城机场筹建工作已现曙光,前期工作正加速推进。即将开工建设的太焦高铁作为连接山西、河南两省和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经济纽带,也是晋城市通往东南沿海地区最便捷的通道,目前,太焦高铁晋城市境内线路走向及站址方案已基本确定。
一座机场、一条高铁、十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太焦、侯月),晋城即将形成一个干支协调、点线配套、地空结合的立体旅游交通运输网络。
(三)旅游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旅游交通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旅游消费需求逐步升级,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发展。旅游发展也在不断地突破传统产业的限制,与地产、金融、养老、文化、农业、高科技、教育等多种新业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充分发挥着旅游产品的增值效应。
(四)旅游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创新跟不上旅游开放性发展的需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旅游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产业经济结构跟不上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按照山西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总体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创新产品、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发挥旅游业“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环境、塑形象”的综合功能,推进晋城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保护优先。晋城市山川秀美、文物众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各类地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切实将旅游业打造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统一规划,避免规划的盲目性、重复性,坚持“多规合一”;强化旅游、土地、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旅游规划项目的落地实施,增强规划落地执行力。
坚持区域合作。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要积极融入国家、山西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借助上级旅游工作平台,为旅游业发展争取更多资源、更多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周边旅游合作,积极推进与主要客源地和周边省份、城市、景区的合作。整合晋城市各县(市、区)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对旅游业发展的束缚和限制,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若干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区域。
坚持产业融合。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晋城旅游业的发展应致力于多产业的联动,应跳出旅游来看待和思考旅游业,以大产业的观念谋划旅游大发展。应加大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多渠道拓展旅游产业链。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方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全市旅游发展水平。
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十三五”期末,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彰显“晋善晋美•尽在晋城”的整体形象。到2020年,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就业实现 “三个翻一番”。
经济目标
到2020年,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3%。
社会目标
到2020年末,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累计增加3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累计增加约15万人。
生态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晋城市“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发展愿景。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处理好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文化目标
将文化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形成文化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通过发展旅游业,使晋城市地上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促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品牌目标
通过重点打造一批旅游景区品牌、旅游街区品牌、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旅游商品品牌、旅游文化品牌等,提升晋城市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品牌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力,使旅游业成为扩大晋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突破口。
“十三五”期间,晋城市旅游从空间上要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以旅游城市、旅游县、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产业集聚区、重要旅游景区点为节点,构建“一心两翼五区四线多点”的旅游战略布局,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间体系。
“一心”指晋城市城区。以晋城市城区为核心,以泽州县为辐射和带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优秀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城市的目标提升晋城市城区和城郊的建设发展。整合开发城区旅游资源和各类旅游文化产品,依托十大农业园区及洞头生态旅游村积极发展休闲生态旅游,推行“互联网+旅游”模式,大力发展快捷酒店及农家乐设施,探索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深化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积极建设泛旅游文化产业。
“十三五”期间,努力把白马寺山、吴王山和程颢书院打造成为A级景区,将城区打造为集旅游集散、旅游服务、商务休闲、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型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晋城市的城市形象窗口和旅游集散枢纽。
“两翼”指沁河古堡翼和太行山水翼。“十三五”期间,沁河古堡翼以皇城相府为龙头,整合沁河沿线沁水县、阳城县的古堡群,深挖文化内涵,坚持差异化开发,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沁河古堡翼建设成为晋城旅游的第一名片。太行山水翼以王莽岭为龙头,整合陵川县、泽州县太行山区域资源、产品、要素和线路,实现旅游由点及线并转向面的发展。
“五区”指五大旅游集聚区,是晋城市旅游产业的重心和支撑。分别为沁河古堡文化探秘旅游集聚区、太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析城山—历山康养休闲旅游集聚区、城郊泽州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炎帝文化寻根问祖旅游集聚区。
“四线”指晋城全市应着力打造的四条精品游线。分别为沁河古堡文化探秘精品游线、太行山水精品游线、析城山—历山自然保护区精品游线、炎帝文化寻根问祖精品游线。
“多点”指已有的和正在开发、将要开发的景区点、农业示范点、乡村旅游点、水利风景区等。鼓励多业态的旅游项目开发,发展壮大旅游业。
(一)提升A级景区,打造龙头精品
重点提升皇城相府、丹朱岭、蟒河、珏山青莲寺、柳氏民居、历山自然保护区、王莽岭、天官王府等八大景区。在景区现状基础上,提升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整合周边景点、乡村旅游等资源,实现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过渡,景区点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景区现有资源的特色、特点,创新旅游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度和亮度,建设精品景区。到2020年末,争取再创建1个5A级景区,4A级景区达10个,3A级景区达10个。
(二)整合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游线
1.沁河古堡休闲探秘精品游线
该精品线路以皇城相府为龙头,以沁河古堡群为特色,整合沁河及沁河沿线古堡古村相关景区点,实现一站式服务,统一营销,联动发展。
游线联动景区:阳城县城——砥洎城——北留镇——海会寺琉璃塔——郭峪古堡——皇城相府——天官王府——湘峪古堡——郭壁村古建筑群——窦庄古村落。
2.太行山水精品游线
该精品线路以王莽岭为龙头,以展现太行绝顶风光为特色,整合晋城市境内南太行一线旅游景区点,实现一站式服务,统一营销,联动发展。
游线联动景区:陵川县城——棋子山风景区——佛子山大峡谷——(返)陵川县城——(经)陵侯高速——王莽岭——锡崖沟——马武寨——(返)陵川县城——(经)潞城镇——凤凰欢乐谷——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上云台风景区——武家湾景区——(经)马圪当——黄围山风景区——(经)潞城镇——陵川县城——晋城市区——珏山风景区。
3.析城山—历山自然保护区精品游线
该精品线路以历山自然保护区、析城山为龙头,以王屋和中条的高山、峡谷、平湖、草甸为特色,整合相关景区点,实现一站式服务,统一营销,联动发展。
游线联动景区:阳城县城——(经)河北镇——孙文龙纪念馆——析城山——鳌背山——横河镇——云蒙山——历山——下川遗址——柳氏民居。
4.炎帝文化寻根问祖精品游线
该精品线路以羊头山、炎帝陵景区为龙头,以炎帝文化为特色,整合高平市北部相关景区点,实现一站式服务,统一营销,联动发展。
游线联动景区:高平市区——大粮山——长平古战场遗址群落——庄里村炎帝陵——故关村炎帝行宫——神农镇——团西村炎帝寝宫——中庙村炎帝中庙——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丹朱岭工业旅游区——(返)高平市区。
(三)依托优势资源,培育旅游新产品
“十三五”期间,依托晋城市优势旅游资源,围绕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重点推动培育研学、养老、养生、体育、会议会展以及乡村旅游等一批旅游产品快速发展。
1.依托沁河古堡群、炎帝文化、太行山水、围棋文化,发展沁河古堡研学游、炎帝文化研学游、太行陉口研学游、围棋溯源研学游。
2.依托太行山、中条山优质的气候环境资源以及中草药资源,发展避暑度假旅游和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旅游。
3.依托晋城四大精品游线,发展自驾车、房车旅游和乡村民俗体验游。
4.依托历山亚高山草甸和太行山水,发展低空旅游。
5.依托晋城市城区五大馆及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发展会议会展旅游。
6.依托晋城市城区、沁河古堡、太行山等资源,针对大中小学生以及全民运动市场,发展体育及活动赛事旅游。
(一)提升传统旅游要素
1.旅游餐饮业
“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特色餐饮开发、餐饮设施布点、餐饮行业管理三项工作。大力开发地方特色风味饮食,如:皇城相府的相府家宴、珏山风景区的珏山宴、天官王府的“八八席”、高平的“十大碗”等,打造“晋城味道”知名品牌。合理布局旅游餐饮设施,围绕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景区、交通节点等布设,突出高、中、低档配套的全市旅游餐饮网络。制定旅游餐饮设施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餐饮业的服务质量。
2.旅游住宿业
顺应旅游业发展形势,加快全市旅游住宿业发展,形成区域布局合理,档次结构优化,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住宿业发展体系。根据客源结构,大力发展中档旅游酒店,鼓励发展标准化青年旅舍、品牌乡村民宿、标准化乡村旅游客栈等,着力发展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专业型酒店。
3.旅行社业
“十三五”期间,主要扶持并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创新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旅行社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经营体系;对中小旅行社进行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向集团化发展;推进旅行社信息化管理,提高旅行社网络化经营水平。“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3家全国百强旅游社,争取打造1家旅行社集团。
4.旅游商品业
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着力发展高平“炎皇丝绸”,阳城“蚕桑文化”、“生铁冶铸技艺”,泽州“娲皇玉”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能力,推出具有晋城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具体包括土特产品、丝绸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手工产品、传统老字号品牌旅游商品、非物质文化传承产品等。鼓励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开展旅游装备品、旅游酒店用品的生产,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鼓励品牌特色旅游商品进驻机场、高铁、公路服务站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
借助山西、山东、河南等九省被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板块的契机,将品牌特色旅游商品销出山西、走向全国、亮相世界。到“十三五”期末,培育推出10家具有晋城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企业。
5.旅游娱乐业
“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着力打造一批按商业演出模式运作的、有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和晚间旅游活动项目。在有条件的县(市、区)鼓励发展多项旅游品牌活动,在条件的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点鼓励建设旅游演艺剧场。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制作一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旅游类微视频、微电影等作品。
(二)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一是继续打造太行山文化旅游节、珏山中秋赏月节、金秋红叶节、炎帝文化寻根祭祖节、围棋国际文化节等重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二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艺人在旅游景区、旅游展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具有晋城特色的手工技艺、民俗文化,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传承。三是提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
加强旅游与农业的融合。通过旅游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将农村转化为优美的旅游空间。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特色购物产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与工业的融合。新型工业企业要叠加旅游功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选择一批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工业企业,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展示和提升晋城工业形象。
加强旅游与服务业的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开发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新产品,促进康体健身、文化创意、影视娱乐、广告会展、旅游地产、旅游规划、信息咨询、网络经济、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态的发展,丰富现代服务业内涵,培育和带动新兴消费市场,全面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
(三)重点建设五大旅游集聚区
1.沁河古堡文化探秘旅游集聚区
以皇城相府为龙头,整合沁河沿线特色古堡、古城、古村和人文山水资源,包括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砥洎城、九女仙湖、蟒河、窦庄古村等旅游景区,打造“东方古堡看晋城”的世界旅游品牌。摆脱单一的观光游览模式,将古堡开发与休闲业态相结合,打造集古堡探秘、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条沁河古堡骑行绿道。
2.太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
以南太行山雄奇秀美的高山溪谷和良好的避暑气候为依托,整合王莽岭、锡崖沟、马武寨、黄围山、凤凰欢乐谷、武家湾、上云台等旅游景区及区域乡村资源,实现连片发展、差异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规模集聚效应,打造太行观光、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围棋溯源、写生摄影、修学科考等旅游产品。
3.炎帝文化寻根问祖旅游集聚区
依托羊头山、炎帝陵、炎帝寝宫、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等文化遗存,建设炎帝文化系列产品,使炎帝文化旅游由点向线及面扩展。打造炎帝文化的名山(羊头山)—名陵(炎帝陵)—名节(炎帝故里寻根祭祖节)—名城(炎帝故里 大美高平)旅游品牌。同时,整合区域内长平之战军事文化旅游、大粮山旅游、丹朱岭工业旅游、周边乡村旅游等,形成以炎帝寻根问祖为龙头,军事文化、生态休闲、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集聚区。
与长治市相关炎帝文化旅游产品相联动,把炎帝文化旅游集聚区打造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4.析城山—历山康养休闲旅游集聚区 依托析城山、历山自然保护区,整合杨柏大峡谷、小尖山、云蒙山、鳌背山、磨滩及区域乡村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四大旅游产品。着力引进发展低空旅游,建设一条山地骑行精品游线,建设一条自然保护区国家登山步道。
5.城郊泽州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以周边为带动,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以休闲产业为突破,以“城市+特色乡镇+美丽乡村+景区点+工农业示范点”为模式,以“大整合、大休闲、大发展、大文化、大农业、大景观”为目标,建设“泽风沁韵”城郊休闲产业集聚区。加强大阳古镇、珏山、青莲寺、李寨、山里泉等旅游景区的建设。整合晋城民俗文化,结合乡村旅游,建设晋城民俗文化大观园。
(一)旅游城市
依托晋城市的城市功能,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完善生态系统,挖掘文化内涵,以“全景城市”的理念,实行“城旅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旅游元素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加强城市旅游综合体和旅游主题街区的建设,完善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将城区打造成为晋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央休闲区。
(二)旅游强县
1.阳城县
“十三五”期间,阳城县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发展主题,以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三大品牌景区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点,加强全县整体宣传,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县、国家级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2.陵川县
“十三五”期间,陵川县以打造“中国最具影响的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度假中心”为目标,以打造“太行山国家公园”为契机,以完善交通、水、电、通讯设施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宣传推广,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
(三)旅游名县(市)
1.高平市
“十三五”期间,高平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动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倾力打造旅游龙头产品——炎帝文化旅游区,整合区域内军事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有效带动旅游产业规模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形象重塑的新窗口。
2.泽州县
“十三五”期间,泽州县以建设丹河生态旅游带为有力抓手,依托珏山、大阳古镇、周村古镇、山里泉等旅游景区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老、农业旅游、名镇名村观光体验旅游、自驾旅游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依托城市的“农旅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末,建设成为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老、农业旅游为主的山西旅游名县,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和主要增长点。
3.沁水县
“十三五”期间,沁水县以沁河古堡、历山自然保护区、柳氏民居、荆浩故居等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持续打造、发展 “沁水—阳城沁河古堡群”、“历山生态旅游圈”。加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产业品牌。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积极举办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营销活动,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沁水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四)旅游名镇
充分发挥“以镇带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特殊作用,依托文化和生态优势,以产业发展和民众就业为重点,努力创建省级旅游名镇,保护发展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建设阳城县的北留镇、润城镇、横河镇,泽州的大阳镇、周村镇,高平的神农镇等旅游驱动型城镇。
(五)旅游名村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按照农业多产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发展方式,有效开发自然生态和人文民俗等乡村旅游资源,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使旅游业成为晋城市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促进晋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实现强村富民。 “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四个区域的乡村旅游工程。具体包括泽州县依托晋城市城区的乡村旅游工程,阳城县、沁水县依托沁河古堡群的乡村旅游工程,陵川县依托太行山国家公园的乡村旅游工程和阳城、沁水县南部依托蟒河、析城山、历山一线的乡村旅游工程。
加强乡村旅游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制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及其他消费项目等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优化乡村旅游消费环境。
用五年时间打造10个旅游名镇,3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特色农家乐。
(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改善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乡村居民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升贫困乡村的旅游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按照精准扶贫内涵与要求,以陵川县为重点,深入挖掘太行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和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一村一策、精准发力。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进入,带动山区居民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致富。
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构建多层次、全覆盖、智能、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升旅游业的信息网络服务水平。用三年时间建设晋城市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实现旅游的智慧管理、科学统计、在线预定、在线支付、在线营销、在线预警、智能导游、虚拟旅游、线上购物、线上租车等全产业链服务。
到2018年,所有标准化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饭店、标准农家乐、乡村旅游、工农业示范点、导游、车辆服务、私人定制服务、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等与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有机链接。到2020年,A级旅游景区及挂牌乡村旅游点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多层次的旅游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强旅战略。
引进旅游高级人才。建立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高级专业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紧缺人才。出台《晋城市旅游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
完善旅游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市、县、企、村四级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特别是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实施旅游人才建设“双百”计划,即“旅游人才百人计划”和“乡土特色人才百人计划”。每年扶持百名实用人才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推动传统工艺、特色产品人才建设。
搭建旅游智力支撑平台,成立晋城市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利用好省内外旅游专家、教授、学者和科研人员资源,加强对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的专题研究,为旅游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智力支持。
(一)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
支持组建区域旅游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及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通过市场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餐馆、旅游交通、旅行社等专项类“抱团式”旅游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引导中小旅游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发展家庭手工业,鼓励城镇居民进行旅游创业性就业。
(二)持续加强旅游宣传推广
持续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立足山西,针对河南避暑旅游市场,大力宣传“享清凉 上太行”避暑产品;针对台湾市场,大力宣传“炎帝故里 大美高平”根祖文化旅游产品;针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市场,大力宣传“东方古堡看晋城”等古堡文化产品。
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站、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网络方式进行营销,多维度地宣传营销晋城旅游。
进一步加强旅游展会、旅游推介会、媒体广告等常规旅游宣传,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积极拓展旅游宣传渠道,抓住重大事件、大型节庆活动机遇,积极参与,形成轰动效应。邀请海内外主要旅行批发商、媒体来当地考察,扩大晋城市在境内外的知名度。
加强部门联合、区域联合、政企联动,形成旅游宣传推广的合力。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动,共同宣传推广晋城旅游;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推广跨市旅游线路;鼓励旅游企业开展自主外联、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
多样化繁荣本地旅游市场。积极开展主题旅游活动,通过推出旅游优惠券、旅游一卡通等方式,促进“晋城人游晋城”。推出“自驾游手册”,扩大自驾车旅游市场。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县(市、区)加强与省内外大型投资集团、文旅集团的合作。各级政府构建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平台,针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继续深化与金融系统的合作,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商业性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一)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同时,着力制定和完善符合晋城市实际的旅游业相关标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为基本内容的全市旅游标准化体系。构建旅游相关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现有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全面推进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所有A级景区实现标准化管理与服务。A级景区推行动态管理制度,不符合标准的摘牌或降级。加强旅游交通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旅游交通车辆行为规范及服务流程》。加强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相关标准,规范行为和服务。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围绕供给侧改革,继续完善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重点解决旅游交通“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规范设置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加大旅游停车场建设力度,实现旅游集散地、交通节点与旅游目的地、旅游集聚区、旅游景区的无缝畅通对接。推进旅游厕所升级改造,力争旅游厕所尽快覆盖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和旅游集散地。
到2020年底,全市新建、改建旅游公路380公里以上,新设旅游交通标识牌100块;到2017年底,开通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蟒河等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客运班车;在2020年前新建、改建旅游停车场70个;确保五年内全市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00座。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和完善晋城市城区及主要县(市、区)旅游集散中心、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和重点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在司徒镇建设晋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阳城、陵川县城,高平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在皇城相府、王莽岭景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旅游重要交通节点(高铁站、机场、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点等)建设综合性服务中心。规划期末,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
加强自驾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条沁河古堡精品自驾游线路,沿线建设2~3个自驾车营地。打造一条太行山水精品自驾游线路,沿线建设2~3个自驾车营地。在全市建设5个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近期为区域内自驾车游客提供国际标准的自驾车旅游服务,远期打造自驾车租赁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异地租还,落地自驾”特色服务。
探索成立晋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决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晋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编制全市旅游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平衡和宏观管理。晋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后除市旅游局原有职能不变外,将进一步增强综合协调职能,实现晋城市旅游业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转变。
发挥现有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建立与旅游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业覆盖合理、组织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到位、发挥作用明显的旅游行业协会体系,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功能。
对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旅游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优先列入市、县(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库。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性、符合审批条件的旅游项目,在土地、环保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支持政策。
对于来晋城市投资旅游开发的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和税收方面争取享受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政策范围内积极争取给予税收优惠。
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旅游投资基金,对重大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扶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借力金融专业公司和大型旅游开发集团的市场优势,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保护开发为原则,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重点,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实现旅游的专业化、集团化运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探索和推进阳城县、陵川县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针对阳城县的沁河古堡群资源和陵川的太行山水资源,借鉴长治市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经验,走一体化开发、整体管理运营之路。
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在以自驾游为主的市场形势下,切实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制订旅游安全紧急预案。完善旅游景区、公共服务场所、自驾车营地等场所的紧急救援措施。与当地公安、消防、医院、武警等实现对接联运。在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场所,进行实时安全检查。
更新旅游安全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系统建设,设置警示标识牌、安全提示牌、防护设施以及紧急救护救助系统。
完善旅游保险服务。鼓励保险行业与旅游景区、旅行社合作,落实景区、旅行社责任险,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交通站点等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旅游保险销售点。
加强游客权益保障。建立完善旅游消费者投诉中心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中心。投诉中心设置24小时旅游者投诉热线,形成有效的投诉反馈机制。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中心负责监督各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和标准规范的落实情况,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侵犯旅游消费者权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