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368号 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乔琳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的建议》收悉,现将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相关情况及对您建议的回复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一、加强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建设
1.成立管理机构:2020年机构改革后,我市成立了“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晋城市文旅投诉中心、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研究等工作,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健全法规政策:制定了《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和办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支持。
3.设立财政资金:严格落实《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推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市级年度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最高达到150万元,六县(市、区)也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40万元,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非遗保护基础体系建设
1.完善非遗名录体系:组织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评定工作,累计评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0名,六县(市、区)也评定了一批县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
2.深入推进调查记录:结集出版了《上党梆子脸谱》《晋城民间面塑》等书籍,拍摄完成了《非遗晋城》等专题记录片,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录,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构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成太行锡崖沟度假区晋城非遗体验馆、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中心以及近70个乡村文化记忆展馆,为非遗传承和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
1.打造传统演艺精品:上党梆子等传统戏剧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省级奖项,提升了传统演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工艺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了一批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搭建了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平台,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3.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开展民间艺术项目记录,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打造了“凤鸣春晓”优秀剧目展演等精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民间艺术传承氛围。
4.创新中医药传承:将中医药非遗项目纳入医保范围,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推动了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5.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皇城相府、司徒小镇、大阳古镇等景区成功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皇城相府被评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高平市喜镇苏庄景区被评为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景区内非遗项目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
四、加强非遗传播普及
1.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设立校园非遗社团,推动非遗课程进入学校课堂,培养了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
2.举办非遗宣传普及活动:高标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高密度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支持非遗项目对外交流,提升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3.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拍摄制作了《寻味晋城》《晋城古堡》等系列短视频,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拓展了非遗传播的渠道和范围。
您提的建议正是我市正在且持续努力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局将认真领会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举措,持续推动我市非遗活态传承蓬勃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推动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