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204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03 发布机构: 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刘银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融合文旅产业发展  规划建设文化戏曲产业园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戏曲是晋城文化的璀璨明珠,上党梆子更是承载着千年文脉,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市正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您提出的建议,精准契合晋城文旅发展需求,为整合戏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关键思路,对挖掘晋城文化潜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筑牢戏曲产业根基,推进文化戏曲产业园建设

我市以打造晋城城市新地标、地域文化新名片、引领文化新体验、塑造市民新生活为目标,积极推进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构建大剧院、群众艺术馆、少儿艺术中心三项文化设施,建成一个集文化、教育、观赏、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基地。场馆高标准建设戏曲排练厅、数字化创作工作室、戏曲展演舞台,通过选用GRG声学专用材料和木质吸音板,吸收和反射声波形成混响音效,提升观众“高、保、真”的声音体验,配备品字形舞台、侧车台、升降台、旋转台和演员活门等设施,为戏曲创作提供硬件支持。

下一步,我市将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建戏曲人才培训基地,开设表演、舞美、编剧等专业课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吸引戏服道具制作、戏曲文创开发企业入驻,打造涵盖创作、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戏曲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深化文旅产业多元融合

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我市积极探索“戏曲+”创新路径,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表演形式上,推动上党梆子与现代艺术跨界融合,坚持“老戏新排、经典再创”,先后创排了上党梆子新编历史故事剧《大汉母子》、上党梆子现代戏《柴胡岭》《煤海云帆》,移植创排上党梆子《高粱红了》,复排上党梆子《闯幽州》《三击掌》《打铁》等剧目,并获得不俗的反响。在戏曲文物方面,整合戏曲文物资源,如沁水县建有许多舜帝庙戏台、高平市建有许多炎帝庙戏台,建设戏曲文物主题游径,深入挖掘了解我市戏曲发展史,激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下一步,将拓展戏曲文化新业态,与影视、动漫、网游等产业联动。拍摄上党梆子主题微电影,在网络平台热播;开发戏曲动漫形象,制作表情包、短视频广泛传播;设计戏曲元素文创产品,在景区、文创商店热销,实现戏曲文化多维度传播。

三、擦亮戏曲文旅招牌,深挖内涵塑造特色名片

打造群众性戏曲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全市戏曲票友大赛,通过现场竞技、展示等形式,为戏曲爱好者搭建专业展示平台,进一步弘扬和普及了戏曲艺术和上党文化,不断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造地方戏曲展演品牌。自2003年起,“凤鸣春晓”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演出规模逐渐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惠及线上线下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已成为晋城市“两节”期间文化惠民的标志性品牌活动。同时,常态化开展“周末大剧场”惠民演出,定期组织专业演出院团进行优秀剧目展演,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创新戏曲宣传模式。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办《我爱上党戏》专题栏目,依托新媒体传播优势,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栏目通过专业解读、名家访谈、票友互动等形式,为上党戏曲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方式,打造了“互联网+戏曲”移动平台,惠及线上线下观众数百万人次。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戏曲+文旅”深度融合,深挖本地历史、红色文化等题材,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上党梆子新剧目,同时融合 VR、AR 等现代技术及流行文化元素,创新表演形式;加速形成文化产业规模集群效应,深化“戏曲文化+康养旅游”“戏曲文化+民俗体验”等复合型文旅线路开发;以主题盲盒为起点,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实现戏曲增收,形成康养产业、戏曲传承发展、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三赢局面,推动晋城戏曲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