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232号 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九三学社晋城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市传统技艺工匠保护力度的建议》已收悉。感谢对我市传统技艺工匠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近年来,我局在传统技艺工匠保护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成立专业机构。成立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晋城市文旅投诉中心、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研究等工作,为传统技艺工匠保护提供了专业机构支持。成立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承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考古学研究以及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市县两级相继建立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涉及发改、公安、住建、规划、审批等20余家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成立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晋城市工业美术协会,吸引全市相关行业头部企业、一流专家成为协会理事,促进行业集聚发展。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出台《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晋城市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晋城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晋城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晋城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多项政策文件,为传统技艺工匠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是设立专项资金。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年度预算最高达到150万元,县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合计40万元,为传统技艺工匠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预算超2000万元,每年争取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0万元左右,持续开展文物修缮工作。同时设立资金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每年开展文物保护及非遗保护基层工作者150人左右。
二、完善保护体系,夯实传承基础
一是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评定工作八批次,累计评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8个;组织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四次,累计评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名。
二是非遗调查记录工作深入推进。结集出版了《上党梆子脸谱》《晋城民间面塑》等书籍;拍摄《非遗晋城》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专题记录片,完成34个项目的视频记录工作;组织拍摄《寻味晋城》《晋城古堡》等系列短视频,推动我市地方美食及古堡文化的传播。
三是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太行锡崖沟度假区晋城非遗体验馆、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中心以及约70个乡村文化记忆展馆,且全部免费开放,为传统技艺工匠提供了传承和展示的平台。
三、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市场潜力
一是积极宣传推广。高标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大赛活动,挖掘晋城传统文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启动地域特色博物馆群建设,以个人收藏馆为主体,培育15个地域特色博物馆;持续推动“文明守望工程”,吸引爱心资本投入古建筑保护工作,完成古堡民居院落认领认养十余处;引导天使资金投入康养产业建设,深入推进“百村百院”工程,依托传统古村落已建成康养特色村52个、康养特色院落50个。
三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皇城相府、司徒小镇、大阳古镇景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皇城相府景区入选我省首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城区南大街、郭峪古城、天官王府、湘峪古堡、布政李府等景区也积极引入非遗业态,提升景区旅游体验。城区南大街、司徒小镇景区被评为山西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阳古镇、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入选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单位;城区南大街、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被评为山西省旅游休闲街区;泽州县、阳城县入选山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
您提的建议正是我市正在且持续努力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局将认真领会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举措,持续优化传统技艺工匠发展环境,加强传统技艺人才的培育力度,推动传统技艺保护可持续发展。
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市传统技艺工匠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贵单位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传统技艺工匠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