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246号 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晋城市委会:
第TA0246号提案《关于对我市低级别文物和历史遗存进行系统保护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66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700余处,低级别文物数量众多,保护任务艰巨。
为做好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我市制定了《晋城市低级别文物保护十年修缮规划》,为每个亟待修缮的低级别文物保驾护航。自2019年至2024年6年以来,我市共投入1.0624 亿元共计349个项目用于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其中172个抢险维修项目共计1663万元用于修缮存在险情的文物保护单位;52个重点维修项目共计2963万元用于修缮文物价值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活化利用;63个奖励补助(以奖代补)项目共计520万元用于村民和社会力量自费修缮且保存状况较好的文物保护单位,激励更多自发性保护修缮活动;5个县(市、区)共计850万元用于建设低级别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预计于明年年底实现低级别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我市低级别文物。今年上半年,我市将申请到的1262.95万元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修缮23个低级别文物,并与各县(市、区)、乡(镇)、村探讨商议,逐步建立起“各级文物部门出一部分资金,村民众筹一部分资金”的方式共同发力,使得有限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能够修缮更多的低级别文物,缓解低级别文物数量众多,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较少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文明守望”工程、文物认养工程,已完成3个县8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认领、认养工作,增强了低级别文物守护的力量。
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上,投入资金230万元分别开展了“文保单位”阶段性开放工作,除已经对外开放的72处国保单位和部分省保市保单位外,新增50处文保单位走入大众视野。我市还积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构建起8大类102家地域特色类博物馆群,推出古建探秘、国保寻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游红色印记精品线路11条,引进玉皇庙“二十八星宿”等20个文旅项目,开发古堡建筑、彩塑壁画等8大类200余种文创产品。
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一、及时更新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信息。我局将在四普第三阶段工作当中整理统计好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收集的数据,包括古建筑各种附属文物的详细信息,如碑碣、壁画等,盘点我市最新文物资源状况,厘清低级别文物存量底数;在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中,鼓励群众积极提供文物线索,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文物,。
二、多方发力共创文物保护利用新局面。在低级别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方面,我局将积极争取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的支持,各县(市、区)也在谋划下半年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力求实现“各级文物部门出一部分资金,村民众筹一部分资金”的新局面,使更多保存状况一般的低级别文物得到修缮;积极宣传文物认养工作,鼓励、引导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个人加入文物保护队伍,壮大文物保护队伍,增加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围绕热门IP,开发相关文创产品,讲好我市文物故事。
三、科技助力实现低级别文物保护持续发展。采用对文物本体伤害更少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采集文物信息,使用最新科技手段和可逆性新材料修复文物,让文物重新换发光彩;积极引入VP、AR技术,将不便开放的文物转化为触手可得的数字资源,减少对文物干扰的同时,将更多的文化资源与群众共享。
感谢九三学社晋城市委会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