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255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03 发布机构: 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马冠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我市古堡保护和利用力度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东方古堡 人间晋城”。古堡是晋城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集中,文化脉络完整,是中国明清时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更是晋城转型发展、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一张“黄金名片”。晋城古堡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丹河流域和太行古道沿线,是中国北方防御型乡村聚落的代表,目前全市境内有古堡117座,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共计34座。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古堡申遗工作。2018年,晋城市政府提名郭峪古堡、黄城堡、砥泊城、上庄村、湘峪堡等5处古堡作为遗产点,正式启动了晋城古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申遗工作启动以来,晋城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古堡申遗工作专班。2023年,我市按照国家文物局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工作要求,填报并向省文物局提交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及相关申报材料,经省局评审通过后,申报表及申报材料已提交至国家文物局。目前,我市积极联系省局领导及国家层面的申遗专家,努力推动晋城古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建立法治体系,丰富理论成果。编撰完成了《晋城古堡》理论成果初稿,出台《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等5项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古堡的保护加上了一道安全锁、又为古堡的活化利用激发了创新动能。

(三)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建设。2018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完成拟申遗点60余处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拆除非文物建筑1050余间,治理文物周边环境19万余平方米,完成湘峪古堡168户村民的产权置换,有效的提升了古堡的整体形象。

(四)培养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2023年以来,落实考古专项编制45个,其中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30个,各县(市、区)15个。今年以来,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招录事业编制人员7人,正在招录人员7人;各县(市、区)招录行政编制1人,事业编制2人,完成文科全科人才协议签订4人。

(五)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协同发展。近几年来,我市投资近亿元修建了连接湘峪古堡与黄城堡5公里旅游专线,投资300万元拓建整修了上庄村至黄城堡旅游公路,并通过润城片区文物密集区“三村联动”与北留镇“五村一体化”,力争将5处拟申遗点古堡资源串珠成链,实现差异发展,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六)打造文艺精品,加强宣传推介。推出国内首部以古堡为背景的大型舞台剧《古堡!古堡!》;举办了第一届古堡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了东西方古堡文明论坛系列活动;开展了“东西方古堡对话”系列活动,发布了《晋城宣言》。先后在河南、上海、山东、内蒙古等多地市开展古堡专题推介会,向全国游客展示了晋城独特优质的古堡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将晋城古堡之名推向全国。

(七)科学规划开发,提升活化利用水平。依托自身优势条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我市围绕优质古堡资源开发了影视、民宿、康养、夜游、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依托原生态的古街、古院落建设了影视基地,先后有电影《烽火别恋》《战将周希汉》和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白鹿原》《立秋》等二十余部影视剧取景拍摄,提升了古堡村落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结合我市文旅康养产业的开发,将郭峪堡作为试点,斥资2000万元打造了两处五院高端民宿。响应“夜经济”的发展号召,我市将文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与地方传统非遗项目相结合,推出大型沉浸式体验实景剧《古堡!古堡!》《再回相府》《王府往事》,在郭峪堡、上庄村等设计了多条游客可以参与互动体验的夜游旅游线路,造就了“天官之印”“天使之翼”“网红秋千”等网红打卡点。古堡文旅产业开发正成为晋城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重要突破口。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晋城古堡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科学规划开发、培育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我市古堡保护和利用力度,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感谢您对古堡保护利用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