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366号提案的答复
张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我市文旅康养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晋城市紧紧围绕建设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康养样板城市的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深入实施了“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持续完善“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相结合的产品供给体系,正在走出一条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的晋城路径。
一、吸引社会资本,扩大多方合作
政策扶持与激励。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旅康养产业的政策,如《晋城市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等,制定了包括资金、土地、产业发展的27条扶持政策,对投资文旅康养项目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建设等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搭建合作平台。积极举办各类文旅招商推介会、项目对接会,为社会资本与本地文旅资源搭建对接平台。利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晋城康养大会等载体,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先后引进携程集团、曲江文旅、顶度集团等知名文旅品牌加盟入驻、携手共赢,放大品牌效应。
创新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旅项目建设,如 PPP 模式、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在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建设中,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成了高端康养度假酒店、龙马湖景区、房车营地等多个具备商务会议、餐饮娱乐、运动休闲、生态疗养等功能的康养设施,成为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标杆,也为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康养项目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强化顶层设计,抓好康养产业布局
总体规划。为抢抓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机遇、把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发展原有基础,我市抢抓发展机遇,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晋城市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健康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晋城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等;编制《晋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全域康养发展格局。
龙头带动。在大景区建设中,我市以“龙头景区+示范带动”为发展思路,推动皇城相府等龙头景区提质升级,帮助良户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长平之战纪念馆、红色枪杆旅游景区、太行秘境葫芦谷景区等12家A级景区,釜山、丈河、泊水湾、茱萸湾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釜山村、沟北村、勤泉村、下沃泉村、柏沟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初步形成了“标杆景区引领、特色景区示范、乡村景区辐射”的全域全龄全季的旅游发展格局。
三、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打造古堡IP。以《黑神话:悟空》现象级流量为契机,构建古建保护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精心策划“跟着悟空游晋城”系列活动,及时推出古建探秘、非遗体验、国宝寻访等10条精品线路,并在玉皇庙、铁佛寺等核心景区增设专业讲解服务,开发 AR 打卡、数字导览等科技体验项目,同步推出“二十四诸天”“二十八星宿”系列文创产品,深度优化服务体验,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文旅产业的高效转化。
讲好神话故事。深度挖掘并活化转化神话故事,将其创新赋能为特色旅游 IP。“樊登阳城行”中,樊登老师讲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以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百万粉丝为阳城带来了流量,扩大了“神话阳城”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的知晓度。高平炎帝陵举办的民间祭祖活动,吸引了全球华人特别是台湾同胞寻根问祖,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促进国际及区域间的交流,加强了海外侨胞和海峡两岸同胞的往来,有效助力了康养产业发展。
办好文化活动。在春节、五一、端午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活动。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加持下,我市推出“太行山上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涵盖七大主题板块、百余项特色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庙会、游园灯展等元素巧妙融合。五一期间,古香中庙高脚楼古朴环境与曲艺表演相结合,推出《盘古》《舞龙》《巍巍炎帝》《谷子好》等节目表演;南大街鸣凤剧场内举办上党二簧戏曲巡游展演,开展《别窑》《武家坡》《拾玉镯》等经典剧目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戏曲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群众文化自信。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平台优势,力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全方位推进文旅康养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晋城市文旅康养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