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TA00315号提案的答复
杨肖峰委员:
您提出的《让医养结合成为我市康养产业的又一大亮点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居家、社区、机构三大维度,不断深化部门协作,逐步形以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合作、家庭签约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服务能力逐渐提升。
一、坚持制度先行,夯实发展基础
近两年,我委先后与民政、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与发改、民政、教育等7部门联合印发《晋城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从制度规范上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进一步加强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坚持谋局布网,健全服务网络
一是全面整合现有医养资源。举办“晋城市深化‘医养结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市级试点启动仪式”,我委与市民政局共同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充分整合全市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场地、人员、设备等资源,发挥现有政策、项目优势,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二是增强社区医养服务能力。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强化社区医养服务功能。三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五保障四优先”(五保障: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的专业医护团队,一份老年人健康档案,一次年度免费健康体检,一份年度健康管理方案,一个慢性病长处方;四优先:优先就诊、优先转诊、优先预约专家、优先保障用药)的养老服务。全市接受健康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人共21.48万人,健康管理率为78.57%,高出省定8.57个百分点;65岁以上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为24.62万人,签约率90%。四是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大力探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与养老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水平。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市共有两证齐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养老机构备案证)的医养结合机构6家,其中可开展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2家(阳城县康宁护理院、沁水县康宁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4家(晋城白云同德医院、泽州县康复医院、高平市老年精神康复托养中心、晋城市康复医院);全市1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全部设置了老年医学科,开通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三、坚持试点带动,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工作。在积极创建2个省级、4个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同时,选取城区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泽州县巴公镇中心卫生院等6家基础条件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各试点机构结合各自特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及医养结合服务包,为辖区内65岁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及居家健康服务。截至2021年底,共为25687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评估,被评估为失能的老年人口数为2334人,签订医养结合签约服务的失能老年人1972人,为签约失能老人提供的服务为5092人次。
二是圆满完成全省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试点工作任务。按照省卫健委关于开展第三批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试点工作的安排,高平市被列为试点地区,针对高平市65周岁以上的失能老年人进行失能等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等级给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自2021年7月26日项目正式启动,至12月30日,共对全市3447名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完成首次评估和系统录入,并对其中3421名失能老年人提供了首次服务,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三是开展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确定泽州县巴公镇中心卫生院为山西省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对失能、失智、高龄等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探索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服务机制,为辖区内失能、失智、高龄等老年人提供规范的护理需求评估,制定并提供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
近年来,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已有初步成效和一定经验,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您的意见内容,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助力康养晋城建设。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负责人:刘冰
承办人:来燕妮
联系电话:2135543
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