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成功举行2025年水上搜救实战应急演练
为深刻汲取贵州毕节“5·4”游船倾覆事故教训,全面提升我市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6月26日下午,晋城市交通运输局、阳城县人民政府联合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市气象局等多部门在皇城相府集团九女仙湖景区开展“2025年水上搜救实战应急演练”。
本次演练聚焦旅游旺季水上安全防线建设,以“贴近实战、突出重点、强化联动”为原则,投入救援艇20艘、转移船1艘、无人机2架,100名专业搜救人员参与其中,还运用了潜水服、水下照明、水上无人艇等多种设备,通过多部门协同与新技术应用,全面检验“景区自救-县级响应-市级联动”三级应急体系的实战效能。




演练模拟九女仙湖景区观光游船遭遇大风极端天气:载有32人的“仙乐号”突遭峡谷强风倾覆,乘客落水;相邻“仙蓬号”发动机故障滞留水面。险情触发后,景区调度中心通过AI监控系统精准定位事故水域,5分钟内启动Ⅰ级响应,调集6艘快艇、1艘转移船展开先期救援。救援人员采用摩托艇高速逼近、桨板灵活穿插的方式,成功转移“仙蓬号”40名乘客,并救起23名落水者。剩余9名失联人员信息同步上传至市水上搜救应急指挥平台,触发二级应急响应机制。市指挥部依托北斗定位系统划分A-E五个搜救区域,统筹消防、蓝天、蓝盾、天龙四支专业救援队协同作战。


智能装备精准定位。蓝盾救援队操作水上无人艇,通过夜视摄像头与AI识别系统扫描暗礁区,15秒内锁定3名被困者位置。无人艇以15节航速自动避障抵近,开启恒力牵引模式将落水者拖至安全区,全程无需人员涉险。消防救援队同步运用“O型环绕救援法”:冲锋舟高速绕行落水者形成涡流,借助水流惯性将人员拉近船舷,8分钟内完成浅滩区5名被困者转移,严格遵循“三必须”安全准则(专业防护、双人协作、备用方案)。
水空协同突破盲区。针对倾覆船体底部及涵洞等隐蔽区域,蓝天救援队潜水员携带声呐装备下水探测,结合无人机红外热成像反馈,精准打捞最后1名被困人员;天龙救援队在岸基架设横渡绳索系统,利用滑轮牵引转移山坳伤员,破解复杂地形救援难题。医疗组无缝衔接实施心肺复苏与控水急救,29名轻伤者现场处置,2名重伤员经绿色通道送医,全程贯穿“黄金4分钟”急救理念。


演练同步模拟次生风险处置:相关部门布设围油栏,吸附船舶泄漏燃油;善后工作组启动心理疏导机制,为32名获救者提供保暖衣物及保险理赔服务;文旅部门发布景区限流通告,暂停团队接待并劝返散客;新闻报道组向社会公布水上搜救工作的开展情况,有效管控舆情风险。
水上交通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此次演练实现“企业自救-政府调度-民间支援”全链条闭环,标志着我市水上安全救援工作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型。随着暑期旅游高峰临近,该模式将为太行山水域景区提供可复制的安全范本,切实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防线,为晋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筑牢坚实的水上安全屏障。
全市20余家单位负责人、各县(区)交通局及景区负责人现场指挥观摩,消防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专业力量及景区工作人员共计120人参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