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索  引 号: 11140500012420117H019/2021-0053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21年12月06日
标      题: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晋城市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晋市农(函)发〔2021〕226号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06日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晋城市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12-06 发布机构: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各科室、局属各有关单位: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明春气候特殊,可能遭遇阶段性强降温、冬春连旱等极端天气,农业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市局制定了《晋城市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晋城市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晋城市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今冬明春农业防灾减灾,力争明年夏粮首战告捷,稳定今冬明春蔬菜等“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目前,全球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我市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频发,农业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任务异常繁重。为提早落实防范措施,积极应对、精准指导、主动避灾、科学防灾,切实减灾减损,确保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背景

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会商预测,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下同)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明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存,春季(2022年3月至5月,下同)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春旱。省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全省降水量在6.3~43.2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中南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季平均气温,全省在-13.6~0.7C之间,全省大部地区较常年偏低1~2C。明年春季,全省降水量在44~104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地区偏少1~2成。季平均气温,全省在6.9~16.5C之间,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0~1C。

冬季气温偏低,对部分晚播小麦弱苗安全越冬不利;春季降雨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对明年春季农业生产不利。要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抗灾夺丰收,把灾害影响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方案做得更完备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千方百计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以赴夺取明年夏季粮油丰收,保障元旦、春节、两会期间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

二、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

(一)防范麦区低温冻害。一是以水调温预防冻害。小麦返青期,重点抓好麦田镇压,促进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刺激次生根喷发和根系下扎;小麦起身拔节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晚霜来临前可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止冻害发生。二是田管促壮抵御冻害。早春要大力开展镇压划锄工作,增温保墒,促弱转壮,减轻冻害影响。对弱苗田结合浇水及时追肥,合理调控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抗寒防冻能力。三是巧用肥料以肥促长。寒潮过后,对遭受冻害的麦田,视受冻情况,分类施肥补救,促进恢复生长,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二)防范设施蔬菜冻害。一是检修加固设施。及时检查设施  骨架,维修更换严重锈蚀的钢管或老化断裂的竹竿,抗雪压能力差的棚室及早加设立柱并加固整修,冬季设施内没有生产的作物时要及时揭开棚膜,防止积雪造成设施受损或垮塌。土墙日光温室后屋面加盖薄膜,防止雪水下渗损伤墙体。二是提高设施性能。遇阴冷天气,棚室以保温为主,棚内搭建简易中棚、小拱棚等,形成多层覆盖,减少热量散失。在棚室周围铺设草苫或保温被,围挡、阻隔棚外寒气侵入。辅助蓄热加温,备好浴霸热转换灯泡、自动加热风机、空气加热线、电热鼓风炉、应急增温燃料块、燃油热风炉、火炉等辅助加温物品,以便寒潮来袭时临时加温。三是加强光照管理。多层覆盖及雨雪天气易致光照不足,要及时清理棚膜上的雾滴、灰尘,保证棚膜的透光性。在温室大棚的后墙张挂反光幕,清理老叶病叶,增加植株群体内部的透光性。有条件的地区要及时准备植物生长灯、LED灯等补光设备,必要时进行补光。四是增强植株抗性。在寒潮及雨雪天气来临前适度进行植株低温锻炼管理,棚室内温度较正常管理下降2C左右,帮助作物提前适应低温环境,减少气温骤降造成落花落果等生理障碍。冬季和早春的低温天气下,可每隔7-10天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每次3毫克/亩,提高植株耐低温耐弱光的能力。五是肥水科学管理。在最低气温-15C以下的季节,一般尽量少浇水。应在最低气温一10C以上季节选择晴天浇透水,覆盖地膜保墒。如果蔬菜表现缺水,应选寒流刚过天气晴朗的好天,采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浇小水,以免降低地温。六是强化控湿防病。持续阴雪低温天气时,要在中午短时间通风排湿,控制病害发生。特别注意室内15~25C温度范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下。发病后宜选用烟雾剂、粉尘剂防治,以利于均匀施药和避免温室内空气湿度过高。

(三)防范冬麦区春旱一是浇水增墒。小麦返青后要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做好抗旱浇水工作。对于小麦返青后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干土层较厚、苗情较差的麦田,要立即采取小水慢灌或微灌的方式抗旱浇水,减轻干旱损失。二是农艺保墒。早春大力推广耙耱划锄镇压等措施,去除枯叶,弥合裂缝,消除坷拉,提温保墒,促进返青生长。对于有灌溉条件的麦田,浇水后要进行划锄,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防止板结,减少蒸发。旱地早春要采取耙耱、划锄、镇压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墒增温保墒,促根长苗。三是科学浇水。早春要加强苗情检测,科学浇水。对于返青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0%、返青困难的麦田要及时浇水,促进早返青、早生长。对于苗弱苗小三类麦田,要采取“一促到底”技术,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施肥浇水管理,促进赶队生长。对于一类苗和二类苗则推后至起身期、拔节期进行水肥管理。

(四)防春旱保春播。一是合理调整结构避灾。因千旱无法在适播期内完成原定播种计划的地区,要提前分析研判,了解市场需求,提早做好调整作物种子储备,可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优质牧草等作物。二是推广抗旱播种技术。在有水浇条件的地块,采取滴灌、喷灌、沟灌等灌溉措施及时补水,浇水1-2天后要轻铲或浅耕一次,破除土壤板结,减少水分蒸发。在坡耕地、水源不足地区根据土壤墒情和降雨、温度等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抗旱播种技术。要采用抗旱、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品种。要精细整地,打好播种基础。通过深松整地、“小垄改大垄”、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抗旱效果。对旱情较重且没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尽量少动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要密切关注天气,适时抢播。利用雨后有效降水抢墒播种,或根据墒情和预计降水量干埋等雨播种。要采用“坐水”播种、探墒沟播、膜侧播种、膜下滴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灌水、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一条龙作业,加快播种进度。要应用抗旱剂、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同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作物萌发生长、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三是科学确定作物品种。根据积温等气候条件,科学确定主推品种。要发展抗旱作物,引导农民改种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要发展早熟作物,若遇严重干旱,可改种补种鲜食玉米、荞麦、豆类等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要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改种青贮玉米,确保农民减产不减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第一时间获取灾害性天气发生趋势。运行好会商机制,紧盯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及时组织专家会商研判灾害影响,及早制定有针对性的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技术措施。同时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确保家喻户晓。

(二)精准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专家、“三队”包联专家的作用,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避灾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和培训答疑,指导农户科学避灾防灾减灾。灾情发生后,及时派出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包县包乡,调查了解灾情,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救灾。此外,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确保抗灾救灾需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气候变化和灾情发展,积极争取防灾减灾政策,支持农民落实防灾增产各项措施。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度受灾情况,积极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农民及时开展灾后生产恢复,减轻灾害损失。

(四)畅通产销衔接。开展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价格情况,定期发布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引导有序生产,稳定市场预期。组织营销战队持续开展秋冬季抓营销促增收专项行动,配合商务等部门,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集贸市场、社区便民菜店等蔬菜保供销售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促销。配合交通运输部门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运输成本,确保蔬菜产得出、运得走,调得来、供得上。

(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正面引导,主动宣传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宣传科学避灾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的重大行动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农业防灾减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