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0500012420117H019/2023-00027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2年09月23日 |
标 题: |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2年晋城市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晋市农(函)发〔2022〕129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9月23日 |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2年晋城市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秋分已过,我市冬小麦陆续将进入播种期,为切实做好小麦播期和秋苗期麦田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前移防治关口,夯实来年夏粮丰收基础,现将《2022年晋城市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印发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方案、抓好落实。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9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2年晋城市冬小麦播种期和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
我市冬小麦即将进入播种期。由于今年秋季我市大部分麦区降水较充足,待播麦田底墒普遍较好,田间生态条件有利于小麦生长的同时,也十分有利于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等病菌侵染和麦田杂草的生长。为前移防治关口,有效控制麦田病虫草危害,确保小麦安全生长,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治策略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播种期大力推广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布局、适期播种、科学施肥,做好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土壤处理等工作;苗期加强田间杂草防除及病虫预防工作,切实压低病虫基数,前移防治关口,减轻来年防控压力。
二、目标任务
(一)防治对象
病害: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病毒病等;
虫害: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灰飞虱、麦潜叶蝇、蝗虫等;
草害:婆婆纳、播娘蒿、麦家公、离子草等阔叶杂草及节节麦、雀麦、野燕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恶性杂草。
(二)目标任务
小麦秋播药剂拌种总体目标:全市冬小麦种子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力争在病虫害源头区,地下害虫、根部病害重发区实现全覆盖,杜绝“白籽下种”;
小麦秋苗期病虫防控目标: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防治面积占达标面积90%以上。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播期农业控害技术
1.选用抗(耐)病虫优种。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小麦生态区和病虫发生实际情况,及当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结果,引导农户科学合理选用高产抗(耐)病虫优种,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2.适期晚播。播种时期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
3.合理轮作倒茬。在上年度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病毒病等土传、种传病害以及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重发区,实行3-5年的轮作,作物可选豆类、花生等双子叶植物,注意不要和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4.精细整地。要及时精细整地,做好秸秆还田,将秸秆粉碎切细、深耕掩埋、耙耱压实,减少病菌基数。
5.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锌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
6.加强种子检验。近年我市麦区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在部分麦区发生严重。为防止恶性杂草通过种子传播蔓延,各县(市、区)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大对小麦种子的检验检测力度,确保小麦种子健康安全。
(二)播期药剂使用技术
播种期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病虫发生情况,分类指导,科学应用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土壤处理等技术。
1.虫害预防。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区,用4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拌后堆闷4-6小时播种,或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5克,兑水400毫升拌15公斤小麦种子,以防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相结合,土壤处理可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均匀撒施于播种沟内,随后覆土。
2.病害预防。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黑穗病等土种传病害常发区,小麦种子必须经过拌种或包衣处理。预防纹枯病、黑穗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等药剂包衣或拌种。根腐病发生重的田块可选用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或3%噻虫·咪鲜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全蚀病发生重的田块可选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黑穗病发生重的田块可选用25%灭菌唑悬浮剂。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病害发生较重田块,除拌种或包衣外,还应用五氯硝基苯,或福美双进行土壤处理。
3.病虫联控。地下害虫、蚜虫、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混合发生区,可采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毫升+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0.3-0.4公斤,拌种15-20公斤,或采用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50克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0公斤麦种,或采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5克或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毫升,兑水400毫升,拌种15公斤小麦种子,待表面水分晾干后即可播种。
注意事项:一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确定用药种类。二要准确掌握农药用量。三要注意拌种方法,使用三唑酮药剂拌种时要选择干拌,如果既要用杀虫剂拌种,又要用杀菌剂拌种,应先拌杀虫剂,堆闷后再拌杀菌剂,随后立即播种。四要随拌随播,不可久置。五要严格遵守拌种操作规程,防止人畜中毒,有条件的最好实行统一拌种。拌种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免疫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六要大力推广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牵头,以整乡、整村统一机械包衣拌种或土壤处理,提高防效。
(三)秋苗期病虫防控技术
1.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根茎部病害。秋苗期是根茎类病害的第一侵染高峰,此时的预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近年发生过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地块,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40-50公斤,或每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毫升,兑水30公斤,顺麦垄喷洒幼苗,以减轻来年发病。
2.控制白粉病、锈病等叶部病害。当病株率达到10%以上时,建议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等药剂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要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对策,把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
3.防治麦蚜、麦蜘蛛、蝗虫等常发性害虫。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20头以上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噻虫胺、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当麦蜘蛛单垄尺行长达到5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对每平方米有土蝗、蟋蟀5头,灰飞虱10头以上的麦田应立即用药除治。
4.压低地下害虫基数。当麦田因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200-25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细干土30-35公斤拌匀,制成毒土,顺麦垄撒施防治。
5.冬前麦田杂草防除技术。麦田杂草最佳防治时期在冬小麦苗后3-5叶期,阔叶、禾本科杂草2-4叶期(2个分蘖前),基本出齐苗。防治播娘蒿、婆婆纳、离子草、麦家公、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可选用50%吡氟酰草胺15克(封杀兼备)、或75%苯磺隆干悬浮剂每亩1.8-2克、或10%双氟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或9%双氟·唑草酮悬浮剂12克/亩,兑水15-20公斤喷雾;也可选用85% 2甲4氯钠可溶性粉每亩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防除节节麦,亩用3克/升甲基二磺隆油悬剂25-30毫升(加专用安全剂),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施;防除野燕麦,亩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40-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
注意事项:在正确选择除草剂种类的基础上,严格掌握用药量、最佳施药时期以及施药的温、湿度要求,一般施药在晴天且4天内无霜冻和大雨,中午光照好、气温为10-20℃使用最好,用药时最低气温不低于4℃,避免由于低温影响药效并产生药害。防止漏喷,禁止重喷。施药时要注意避免对周边作物的漂移药害和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有条件的地方,在喷施除草剂时可加入63%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等助剂,以提高药效,避免产生药害。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小麦播期和苗期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对确保苗齐、苗壮、苗全,以及减轻来年麦田病虫草害发生至关重要。各县(市、区)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力争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力争做到统一发动、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同时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对小麦播期、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监测预警。各县(市、区)要加大小麦病虫监测预警力度,充分利用基层测报网络,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病虫监测工作中,做好病虫基数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土传、种传病虫和苗期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要在系统监测基础上,结合播种基础、小麦长势、品种抗性和气象因素,综合研判明春小麦重大病虫发生趋势。
(三)加强技术指导。各县(市、区)要在全面分析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当地小麦播期和秋苗期重点防控对象、防控目标,分区分类制定切实可行、易被农民接受的防控技术方案,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控。结合“三队包联”服务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十百千”技术指导行动,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确保防控技术落实到户到田。
(四)加强物资储备。各县(市、区)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早向当地政府汇报小麦播期和秋苗期病虫防控所需经费和物资计划,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要积极主动与农资等部门通力合作,备足备齐必要的药剂、药械等所需物资,以免贻误时机,造成工作被动。同时还要积极与农业执法部门配合,强化农药、种子市场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种子的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和放心种子。
(五)加强示范推广。各县(市、区)要在总结近年各类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下一年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要优化技术方案,落实关键措施,搞好技术集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力争在农药减量、节本增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六)加强宣传培训。由于小麦播期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县(市、区)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干部、种田大户和科技带头人。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刊、微信公众号、明白纸、挂图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秋播拌种和秋冬季病虫草害防控的技术,及时将防控技术传递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