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关于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第TA00442号 提案答复

发布日期: 2022-09-05 发布机构: 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关于健全文物防灾抗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山西作为全国文物大省,目前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达5万多处,古建筑3万多座,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2021年,强降雨天气给全省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考验,各地区的多处国保、省保、市保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为我们下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晋城作为文物大市,仅高平登记在册文物1574处,其中国保22处、省保22处,堪称全国古建第一县,宋代开化寺壁画、崇明寺断梁结构和元代姬氏民居均为全国之最。文物防灾抗灾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是保护机构设立不健全。目前,国保、省保、市保有专职看护人员,但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能力不强、人员力量紧缺等多重共性问题。还有许多古建筑缺乏专职看护人员,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更为脆弱。
  二是文物防灾体系未出台。目前,全省全市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有待进一步加强。晋城市依托文明守望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中高平市健全和充实市、乡、村三级文物管理机构,出台《高平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在全省得到推广。但当前晋城市文物存量大、位置偏远、人力财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仍需持久发力。
  为此建议:
  一、晋城市政府及文物部门应高度重视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文物防灾抗灾保护工作,根据全市文物现状,下拨专项资金,组织文物、气象、应急、消防、地震等学科专家,系统编制《全市文物防灾抗灾体系规划》,为今后全市文物防灾抗灾保护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二、各县(区)政府部门及文物部门应加大文物防灾抗灾保护常识和专业技能的普及宣传,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天网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文保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实时预警、实时调度,加强对文物防灾抗灾的有效监管和及时预警。
  三、各县(区)文物部门应组织专业力量,对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普查登记,对大量未登记在册、未定级、散落在偏远村落的传统建筑,尽快进行登记、定级、抢修、管护。并对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成立文物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看护人员、进行防灾支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县级及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防灾管护。
  四、各县(区)文物部门应针对文物保护单位专职看护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强的现状,扎实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配备专长兼备的文物安全员(可将镇村人员、文保员、退役军人、志愿者充实到专职队伍),提高管护待遇,通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全面提升专职人员文物防灾管护技能水平。

    

关于市政协次会议TA00442

提案答复

民进晋城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健全文物防灾抗灾体系建设的建议》已收悉,为我市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落实。现就提按答复如下:

晋城市作为文物资源密集的大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平均每平方公里约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地级市排全国第四、全省第三。2021年,全省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汛期自6月14日起持续至10月中旬,累计超1312.9毫米的降雨量,对我市36处国宝单位、30处省保单位,192处市、县保单位,646处尚未定级文物,1个博物馆造成屋脊塌陷、护坡坍塌、墙体开裂、建筑倒塌等不同程度的损毁,占文物总数的13.71%,古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文物系统强化防汛责任落实,积极开展强降雨防范应对和自救工作,我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荣获2021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年度榜单——“年度抗洪抢险单位”荣誉称号

一、全面提升防范能力。先后制定了《晋城市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执法巡查制度》,为全市文物防灾抗灾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2021年,全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专项资金2300万元,对14处国省保单位、3处馆藏文物开展了本体修缮、数字化保护、馆藏文物修复;投入市级抢险资金628万元,对1处博物馆、2处国保、36处市保以下文物进行了抢险;强化文博场馆消防应急演练,通过购买社会力量对全市国省保不间断开展文物巡查检查,消除了日常安全隐患;持续深入打击文物犯罪活动,773处文保单位分布地图,与属地派出所管控相结合,推动文物违法活动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型,实现文保单位治安要素可防、可控、可查,健全完善打、防、管、控、建相结合的文物保护机制;推动实施重点文保单位“雪亮工程”建设,将文物安全防范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29处国保、3处省保“雪亮工程”建设。

二是压实履行主体责任。落实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文物安全工作“四级责任制”,指导各县(市、区)政府、乡(镇、办)政府、村(社区)居委会、产权人(使用人)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督促各县(市、区)文物部门实行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对涉文物的旅游景区签订了文物安全承诺书,逐级传导工作压力,确保文物安全责任明晰、任务落地、责任到人。切实履行部门监管职责,督促各县(市、区)文物部门结合日常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消防安全排查,做到消防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市级以及各县(市、区)充分利用文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会同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部门机构12,按照“三管三必须”的原则,形成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检查等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文物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隐患。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我局单列50.1万元资金,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更新灭火器、消防沙箱、消防钩、消防铁锹、消防桶等消防器材,投资100余万元购买社会力量对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不间断的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今年将继续投入150万元购买社会力量,扩大文物安全巡查范围。

四是充实专业看护力量今年以来,我们扎实开展了“低级别文物”和“石刻文物”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目前此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弥补文保员力量的不足,出台了《晋城市城乡社区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划分了1820个文物网格单元,配备了网格管理员1653人,对没有文保员的一般文物管理实行了全覆盖。同时,投入市级资金260万元,补助市保看护员503人、网格管理员1653人;指导各县(市、区)文物部门对文保员、网格员、乡镇管理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加强了消防安全能力建设。通过开展讲解员大赛、培训会等方式持续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

五是全力动员社会参与。市文物系统广泛深入宣传《文物保护法》《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古堡守护认养导则》,配合省文物局举办了山西省首届“共同守望”高平论坛,开展了金代经幢“回家”捐赠活动,召开了皇城相府文物活化利用专家论证会和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活化利用对接会,与市慈善总会合作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积极探索我市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杭州、武汉、济南、太原、银川等地开展了古堡古民居专场推介活动全年共吸引社会资金修缮文物达1600万元,市级奖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修缮18处,奖补资金163万元,完成9处文物认领认养出台鼓励社会无偿捐赠文物及革命文物的公告共收集捐赠古钱币近10万枚,石刻、石雕6件,石经幢1件,革命文物50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陵川万年岩画和高平开化寺壁画为基础创作的挂画被省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列为优秀推介产品积极主动与全国各地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对接,深入开展交流合作。

感谢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