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120号 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03 发布机构: 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尊敬的靳凤伟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博物馆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晋城“都市文博区”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晋城市作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如青莲寺、玉皇庙、晋城博物馆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太行古堡”建筑群、冶铁文化、古建艺术等),打造都市文博圈可推动晋城文旅融合、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我市会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发力,形成系统性推进策略。以下是具体发力方向与聚焦重点: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制定《晋城都市文博圈专项规划》,明确空间布局(如“一核多馆多点”)、主题定位(如“太行文化·晋城记忆”)、实施路径,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成立市级文博圈协调办公室,统筹文旅、文物、城建等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馆地联动”,鼓励博物馆与社区、学校、企业共建“文化联盟”。

二、资源整合与特色挖掘

盘活存量资源。升级现有场馆晋城博物馆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稳步推进,以晋城博物馆为龙头,县级博物馆为主体,以乡村文化记忆展馆、社区博物馆、景区展览馆、非遗展馆及个人收藏博物馆等为基础支撑,三年时间已扶持培育建设具备晋城地域特色的100家类博物馆。同时,梳理地方文化IP(如泽州铁器、上党梆子、沁河古堡古民居),策划主题展览。

从“单一参观”到“文化消费”。文化+旅游:推出“文博区48小时”深度游线路,捆绑住宿、餐饮折扣。文化+商业:在文化场馆周边布局“晋城设计店”(开发文博盲盒、数字藏品等年轻化文创产品)、“老字号美食实验室”。文化+教育:开设“小小文物修复师”“古建搭建工坊”等研学课程。激活夜间经济。开放博物馆夜游、古堡光影秀等项目,配套文化市集、夜间讲座等活动。

三、科技赋能与智慧化

建设AR/VR展厅,复原长平之战场景、古堡建筑工艺等沉浸式体验。推出“晋城文博”小程序,整合预约、导览、互动功能。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库,开放部分资源供公众检索;运用AI辅助文物修复研究。 通过“文化慢行系统”(步行+骑行专线)连接各节点,结合AR导航、故事化标识增强体验连贯性。对闲置建筑(如老百货大楼、旧党校)进行“文化功能植入”,改造为文创空间或临时展场。

四、文旅融合与业态升级

串联文博场馆与太行山水、康养小镇(如王莽岭、司徒小镇),设计“一日文博圈”精品路线。开发夜游项目,如博物馆灯光秀、非遗夜市。培育文博衍生经济:文物主题酒店、考古研学营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非遗+旅游”,开设手工艺作坊(如珐华器制作体验)。

以晋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为核心,根植晋城方言、饮食、工艺等独特元素,植入数字展厅、城市记忆馆等新功能,形成文化地标。串联玉皇庙、府城玉皇庙等文物点,打造“步行博物馆走廊”。优先利用存量建筑,减少大拆大建,利用晋钢旧址、矿机厂等工业遗存,建设“钢铁文化公园”“工业记忆馆”,保留城市记忆。将散落的非遗工坊、民间艺术馆等小微空间纳入体系,形成“文化微站”。

五、公共服务与人才保障

完善文博圈周边交通(如增设旅游专线、共享单车点)、双语标识、无障碍设施。与高校合作开设文博管理定向班;高薪聘请策展、数字化技术人才。招募“文化志愿者”,培训本地居民参与讲解服务。

通过以上策略,晋城可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博生态,可逐步将文博区转化为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活力中枢,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最终实现从“工业之城”到“文化之城”的转型,成为太行山区的文化标杆城市。

感谢靳凤伟委员百忙之中对我市博物馆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