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TA0161号 提案的答复
张军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晋城市宋、元壁画急需启动国宝级文物建筑特殊保护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工作座谈会议的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各个环节,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加大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市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涉及有壁画的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安防技防保护,如嘉祥寺前殿壁画保护修缮工程、玉皇庙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项目等。2022年,市级开展了彩塑壁画彩画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底数,夯实了壁画保护基础。2023年,省文物局选取晋城地区作为试点,投入上千万实施了山西省濒危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对我市39处有壁画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利用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激光扫描、高清晰图版记录等高科技技术手段,记录文保单位赋存环境、古建筑、彩塑、壁画和彩画的形制、大小、结构、色彩等信息,为文物建立一套保全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提供基础依据。
二、完善保护机制。青莲寺、玉皇庙已优化成立了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2处国保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安保力量配备、安全预警都得到进一步增强。2024年,全市开展了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将把壁画作为普查重点,制定详细普查工作计划,形成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壁画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近年来,根据省文物局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目前国保已全部纳入安全监管平台,省保第二期安全平台建设正在持续推进。同时,建立了文物安全隐患排查及直报机制,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全力遏制文物安全事故事件发生。
三、强化人才支撑。2022年,山西省为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队伍建设,加快推动山西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方案》,根据计划山西共用五年时间为全省基层文保单位免费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打造文物全科“梦之队”。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文科全科人才协议签订19人。2023年以来,我市落实文物考古编制45个,各县(市、区)15个,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核增文物事业编制30个,已落实文物事业编制14名,其中3人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其余11人为2024年公开招录。2025年公开招聘2人,已完成面试阶段,实际落实编制16人,招录比例已达53%。
四、加强宣传教育。近年来,我市持续讲好文物故事、晋城故事,实施未成年人文物教育“雨露工程”。积极推进文物壁画活化利用工作,利用每年的5.18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形式,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展览海报,播放电子标语,发放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手册,开展珍贵文物壁画图片展览,拍摄精彩文物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我市文物保护成果,营造了良好的文物保护利用氛围。与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文博集团合作,加强深入研究,编撰《晋城郝匠金墓》《晋城国保丛览》等书籍。引进临时展览,提升基本陈列内容,宣传晋城本土传统文化,策划制作反映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的对外巡展,制作《晋城古代建筑艺术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乡土中国——东方古堡艺术巡展》《晋城博物馆山西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巡展》《天宫映象—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数字展》《善泽悠长——晋城古代木雕装饰艺术展》,与太原、武汉、漳州、西宁、海南等城市的巡展交流,巡展期间参观人数暴增,讨论热度高涨,尤其是得到文物界和艺术院校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五、引进社会力量。持续深化“文明守望工程”。出台了《古堡守护认养导则》,在全市范围内精选了50处产权清晰、价值较高的古堡民居院落,面向国内企事业机构、文化名人、研究机构等开展认养。近年来,完成多处文物认领认养,社会参与度得到提升,比如,南村镇西河村的三教堂、擁翠阁、风水塔被晋城市太行苏陉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打包认养后,打造了古建村落展览基地。成立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吸纳志愿者62人,先后参与文物展览、鉴定服务以及文化进校园等活动100余次。制作了36期包括玉皇庙“二十八宿”、“老张讲文物”等短视频节目,运用短视频开展“云游”,点击量超过8万。
针对您提出的提升保护水平、推进保护机制、加强合作沟通及培养本地人才等相关建议,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数字化采集保护。结合第四次文物普查,采用高清影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对价值较高、位置偏远的壁画文物本体进行精细化采集,形成三维模型与高清数据,实现“数字存档”,解决乡野文物保护难、易损毁的问题。 推动数字资源服务古建修缮、乡村规划,让文物信息从“深闺”走向数字化平台。
二、丰富活化利用形式。借助AR、VR、动漫等技术开发数字资源,例如将壁画、彩塑、古建以虚拟场景形式呈现,打破传统展陈限制,让文物“活起来”,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依托《黑神话:悟空》流量效应,将壁画、彩塑、古建等数据转化为数字资产,如开发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铁佛寺“二十四诸天”文创、动漫等衍生产品,塑造城市文化IP。
三、吸纳培养专业人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团队合作,建立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认真落实省政府《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持续申报引进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加强与人社部门的信息对接,通过公开招考渠道吸纳专业人才进入文物保护机构或博物馆。同时,开展在职人员专业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加强可塑性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步建立晋城市文博系统专家库。
四、持续推进“文明守望工程”。建立完善社会力量投资文物保护工作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文物领域,充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通过努力,创造出一条国家许可、民间拥护的文物保护工作新思路,让文物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在保护和创新中探索出“晋城经验”。
感谢您对文物保护方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