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晋城市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情况的报告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晋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精神,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领导,坚持法治政府建设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推进,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为晋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晋城建设高位推进
(一)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有效落实。一是发挥关键少数示范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法治建设,市委书记王震、代市长薛明耀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法治议题共18次。印发全市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和市委书记、市长“双十二条”工作清单,推动全市党政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制定“一计划一清单”,明确工作要求,提升工作标准。二是高质量推动行政立法工作。高质量完成了《晋城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晋城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1部地方性法规和1部政府规章,制定了未来五年立法规划,明确了15个立法项目和6个预备立法项目,审查市政府一般性行政文件、各类协议、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议题145件,提出法律意见300余条,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5件,清理规范性文件11件,废止规范性文件7件,确保了法治统一、政令畅通。三是组织开展全面依法治市“督考一体”专项督察。对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进行专项考核。以市委名义出台《晋城市贯彻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晋城市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法治工作重要决定和方案备案规定》,积极开展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高平市被命名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级)。高质量、常态化完成市本级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工作,督促6县(市、区)和市直34个政府工作部门完成了年度报告和网上公示。
(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重要讲话要求,市委、市政府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任务,市委中心组认真制定年度学法计划,并推动各级党组(党委)中心组学法常态化。高规格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专题讲座、领导干部旁听庭审等活动14次,市县两级党校开设专题课程19期39次,在全市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热潮。法治工作队伍专题培训、政法干警专题测试实现全员覆盖,为各级各部门配送《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等读本2200余册,持续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效提升全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三)依法防控疫情进一步规范有序。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在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全年召开56次疫情防控工作例会,市防控办制定发布从严落实疫情防控十项措施,公安机关依法加强疫情防控管制,在周边城市疫情严峻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出台严厉打击疫情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十九条,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输入”的底线,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以赴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坚决守好“晋城阵地”。
二、持续转化政府职能,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放管服”审批制度改革蹄疾步稳。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试点改革,“一网通一次办”改革等事项持续营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一是“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迭代升级。立足企业和群众立场,在全省率先试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对“项目一件事”、“企业一件事”要办理的“一整件事情”涉及的多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融合重组,提供场景式、全事项办理的集成审批,初步形成以办成“一件事”为核心的全链条审批运行机制,配套出台80余个改革创新举措,总结提炼出“133”制度体系,得到省委林武书记充分肯定。目前,我市共推出了包括“我要开药店”“我要办学校(培训机构)”等场景在内的35个集成服务套餐,105个高频事项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二是市县两级“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市政府统一领导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审批事项办理实现再提速,综合类事项办理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7.3%。全市办理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事项17166件。三是探索推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模式。线上线下同步开设“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专栏、专窗,采取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等方式,解决外地人在晋城、晋城人在外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问题。目前,我市与河南焦作、山东青岛、江西鹰潭等9个地区签订“跨省通办”框架协议,开展跨域办事合作。
(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服务更优。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落地见效,有效解决“项目等地”问题,市政府统一领导,通过对蓝焰煤层气低产井改造提产和华新燃气管线两个单体项目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承诺制审批“一本制”制度体系,实现了单体项目有“诺”可“承”。出台了《关于对投资项目审批推行“项目长责任制的意见》,建立了全市投资项目审批“项目长责任制”,围绕工程建设审批全过程,精准开展“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为项目落地提供从立项到竣工的全流程高质量服务。高平市持续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打造“无证明城市”品牌,开发线上“无证明应用系统”以来,实行证明事项“清单式”管理和动态更新。今年行政审批50个事项、79个办理项,直接取消各类证明材料141项,无证明政务大厅基本实现。
(三)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全市政法机关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市县两级分别组建由领导干部带队的法治服务专班,对全市132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全市组建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推行律所与商会“一所一会”精准服务模式,全市律师事务所与7家工商联、75个所属商会实行实时对接。为160家民营企业开展了“法律体检”,开展法治讲座30余场、普法宣传100余次,提出法律意见200余条,形成体检报告30余份,企业采纳法律意见率达85%,依法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落地生根”,持续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履职能力
(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一是深化行政执法监督改革。市政府研究出台《晋城市行政执法监督暂行办法》,制定“多领域实施包容免罚清单模式”方案,“柔性执法”模式在全市得到了推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二是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把好执法资格准入关口,分批组织953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执法资格认证考试,严肃清理了不符合执法资格人员316名。三是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互联网+行政执法”和大数据的应用,全面提升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设备配齐率,全市合计2600余部。贯彻落实《山西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全面公开执法文书,清晰完整的记载了执法全过程,行政执法案卷制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加快推进行政复议改革试点工作,制定相对集中复议体制改革方案,推出行政复议“最多跑一次”等便民措施,发挥行政复议调解职能,有效推动行政争议多元化解。2021年全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25件,其中市本级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28件,办理以市政府为被告的行政应诉案件32件,结案8件,胜诉7件。强化推动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三)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治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今年以来,市政府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609条,高质量办理266件人大代表建议和340件政协委员提案,得到代表和委员们高度认可。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积极落实司法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配合检察机关对政府履行职能中的行政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全力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严格履行生效裁判。今年以来,市县两级行政机关收到的109件司法建议书,建议采纳率均达到95%。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着力推进财政预决算、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重大公共政策等社会热切关注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社会安全稳定
(一)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是发挥人民调解稳定器作用,今年全市累计走访排查6.26万人次,入户52.8万户,受理矛盾纠纷6392件,成功调解矛盾纠纷6380件,履行6342件,司法确认404件。调解成功率99.8%,协议履行率99.4%。二是发挥行业人员调解委员会作用,今年以来,在原有的66个行业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又推进成立了晋城市经济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晋城市门窗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晋城市女企业家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织的广泛设立进一步扩大了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发挥律师参与调解优势,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建议1218次,协助调解矛盾纠纷351起,设立律师调解室40个,协助调解矛盾纠纷136起。
(二)夯实社会治理法治根基。一是着力推进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启动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项目,中心建成后,将整合综治、信访、法院、公安、司法、仲裁等“多中心”为“一中心”,综合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健全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机制,形成市、县、乡三级全流程、系统化、闭环式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实现“进一扇门、解万家事”,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二是着力强化重点人员管控措施。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管控,坚持“市级按月研判、县级半月分析、所级每周总结”工作机制,目前,全市851名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强化刑满释放人员帮教,落实“必接必送”制度,切实帮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强化服刑人员改造,在全市77个乡镇建成开通了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实现了服刑人员与家属零接触探访,今年共开展视频会见420余人次。三是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健全完善常态化摸排机制、动态化管控机制、精准化打击机制,今年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3个,其中,恶势力集团2个,恶势力团伙1个,破获刑事案件16期,抓获犯罪嫌疑人23人。实现全市扫黑除恶新增战果零的突破,我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全省“九连冠”的基础上持续提升。
(三)构建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累计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51421人次,完成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011件,完成率分别达到244.86%和118.94%,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4404件,法律援助2061件,刑事辩护1235件,司法鉴定1441件,仲裁483件,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一)高规格启动“八五”普法。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在晋城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八五”普法启动仪式,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市直81家普法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现场参加了启动仪式,全市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分别在本地本单位同步观看了启动仪式。当日通过网络收看启动仪式直播人数达30.5万余人。
(二)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责任制。持续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制定了83家市直各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全面推行“局长讲法”制度,先后50余名领导干部登台讲法。举办“爱上民法典”抖音短视频创作大赛,收集作品213部,播放量超过40.7万次。开展民法典“七进”活动100余场。
(三)以法治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法治乡村建设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3200余名,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5个,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7个,新媒体平台推送普法信息300余条,《每日一题》答题人数累计超过182万人次。
六、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2022年度工作打算
2021年,在取得成绩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法治的需求和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执法工作超负荷运转、职业保障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进程。二是行政执法的规范性水平有待提升。综合执法队伍整合以来,执法队伍人员身份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执法不规范现象常有发生;部分县区和乡镇综合执法改革中的“三落实”程度有待加强。三是法治服务政府治理效能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需求还不够匹配。公共法律服务融合不够有力,市县两级法律专业人才较少,乡村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基层治理影响政府治理效能。这些问题,都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市将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全面依法治市实践,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全方位高质量推动法治晋城各项工作任务高效有序进行。一是统筹抓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以山西省第二批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契机,提前谋划、提早准备,及时制定示范创建指标体系,统筹协调全市各政府工作部门,逐件逐项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创建工作首战告捷。二是抓实抓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切入点,抓住人员、平台、设备三个关键,建立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系统,实现对执法人员、执法案件、音像资料的统一管理调度。加强与省级沟通协调,结合中央政策妥善解决编制复杂、人员证件不匹配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推进高质量行政立法工作。立足晋城实际,加大立法调研、协调配合和可行性论证力度,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加强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打造一批精品立法项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规制度保障。四是持续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加强行政复议队伍建设,按照“事编匹配、优化节约、按需调剂”的原则,合理整合和调配编制资源,确保人员配备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加强培训、考核和管理。建立运用行政复议倒逼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监督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效能。五是全力抓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市级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机制建设项目,综合运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健全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机制,形成市、县、乡三级全流程、系统化、闭环式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实现“进一扇门、解万家事”,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六是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涉企免罚”柔性执法改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在全市全方位多领域综合开展服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工作,全力为企业把好法律关口,助推高质量发展。七是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推动建成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持续推动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着力打造面向基层群众的综合法律服务枢纽。八是着力夯实平安法治晋城基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拓展行业性调委会建设,充实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加强矛盾排查、预防、引导、报告、化解各项工作。开展强化重点人员管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守牢晋城安全底线。
202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