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人民政府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索  引 号: 11140500012420117H013/2023-00071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30日
标      题: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城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农村及村庄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晋市政发〔2023〕8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10日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城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农村及村庄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07-10 发布机构: 晋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晋城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农村及村庄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晋城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晋城市“十四五”国土空间、

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农村及村庄建设规划

第一篇  发展背景与定位

第一章  规划任务

为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做好“十四五”专项规划相关精神,加强与上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和实施推进,为“十四五”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支撑与保障。加强与市级各部门专项规划对接,对生态保护、资源能源、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提供空间引导和约束。围绕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做出近期安排,编制本规划。

1.1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晋城市全域,主要涉及国土空间、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农村及村庄四个层面。

其中国土空间指晋城市行政区划范围,面积为9424.92平方公里。市域中心城市指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包括G342(北部新线)以南,城市高速外环线(规划新线)以内区域,涉及城区行政区划范围及泽州县的金村镇,以及大箕镇、高都镇、巴公镇部分空间。大县城指高平市区、阳城县县城、陵川县县城和沁水县县城。农村及村庄指市域范围内除市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外的农村区域。

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

1.2内容组织

结合规划任务要求,立足全市域、市域中心城市、大县城和农村四个层面,确定发展重点与职能分工,城乡间互动互促互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地域功能的整体优化。按上述四个层面组织本规划内容:

全域国土空间建设层面: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明确“十四五”期间国土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发展要点;强化交通、公服、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水土、山体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市域中心城市建设层面:明确近期空间结构,确定近期城市建设规模;顺应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统筹交通、公服、市政等各项设施建设,补足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建立城市新基建网络,创新城市治理。

大县城建设层面:研究大县城提出背景,探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方向,分析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市)发展概况与特征,总结现状问题,制定相应发展路径及目标,明确各县(市)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十四五”期间大县城在城镇空间、产业发展、公服设施、市政设施、城市品质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农村及村庄建设层面:结合晋城市地域特色,明确村庄分类,构建村庄发展格局,重点引导村庄分区分类发展;统筹强化全域村庄交通、市政等重要基础设施及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章  规划基础

2.1“十三五”期间国土空间与城乡建设的主要成效

2.1.1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耕地保护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35.14%,居全省之首;森林蓄积量稳中有进,2020年为0.1545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4948.17平方公里,基本草原面积18.49平方公里,新增生态修复面积32.99平方公里。

初步建立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水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提高;丹河湿地入选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沁河综合生态治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市区10条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耕地保护成效明显,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未突破下限,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未突破上限。2020年耕地保有量2020.82平方公里,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定的目标值。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1648.87平方公里,满足保护要求。

2.1.2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市已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框架,城镇空间结构及职能结构逐步完善。巴公、北石店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阳城、沁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省级以上特色小镇总数居全省前列。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9年城镇化率达到“十三五”目标值(60%),2020年城镇化率62.72%,与全国城镇化率持平,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以下简称“六普”)提高11.68个百分点,比“十三五末(2015年)提高5.30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6个百分点。

人口规模总量降低,城镇人口规模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以下简称“七普”),全市常住人口数量为219.45万人。与“六普”相比减少8.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增长21.31万人(年均增长2.13万人),村庄人口减少29.77万人(年均减少2.98万人);与“十三五末(2015年)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2.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增长4.71万人(年均增长0.94万人),村庄人口减少16.76万人(年均减少3.35万人)。

图1-1 晋城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图

表1-1 晋城市常住人口与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2.1.3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当前郑太高铁顺利通车,晋城民用机场、阳城通用机场等项目顺利推进,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9652公里、公路密度102.41公里/百平方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058公里,位于全省前列。持续推进城市道路建设,文博路、太岳街、208国道晋城过境段建成通车,凤台街、泽州路、黄华街路面改造和中原街地下管廊及道路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推广市域公交一体化,有效推动了城乡居民流动。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了一批中小学,弥补了设施不足、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文化、体育、医疗、养老、菜市场、停车场、人行天桥等公益性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2.1.4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启动并完成了美丽晋城战略规划,城市设计试点工作被住建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老城更新与保护“五个二”工程基本完成,丹河新城起步区基本实现“路成、水成、树成、形象初成”。至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4平方公里。

重点开展了“两下两进两拆四提升”行动,提升主次干道品质,有序推进建成区背街小巷改造,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外围生态区建设、提升城市公园品质。

2.1.5县城建设有序推进,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先后设立了高平、沁水、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陵川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目标,以产业带动“大县城”建设。同时,深入开展“两下两进两拆四提升”行动,持续加大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和治理水平,吸引人口向县城集聚。

2.1.6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推进村庄分类发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快速推进;全市“百村百院”康养工程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土地改革初见成效,盘活了农村空闲和低效土地资源,缓解了城乡建设用地压力。

2.1.7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优化,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末,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体系,正在建立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涵盖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相对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设计体系。

2.2“十三五”期间国土空间与城乡建设的主要问题

2.2.1市域空间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空间错位。城乡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全市水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大气环境污染、地质灾害与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生态治理和修复难度较大。丹河水质类别为Ⅱ类-劣Ⅳ类,沁河水质类别为Ⅱ类-Ⅲ类,地下水水质达标率仅36%。晋城虽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但接近极度缺水城市,且无外调水源,呈现“沁河富、丹河贫,山区富、盆地贫,下游富、上游贫”特征,导致城区和高平地下水超采严重,并与未来人口和产业集聚趋势不匹配,供水安全保障成为重要挑战。市域内调水也将引发包括河流径流减少、上游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新的生态问题。 

耕地提质减量任务艰巨,占补平衡压力较大。晋城市现状耕地质量等别不高,以旱地(97.2%)为主,保水保肥能力低,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以中等和低等地占比较高,高等地占比仅0.11%;耕地以水浇地(2.8%)和旱地(97.2%)为主,耕地碎片化趋势不断增强。根据双评价,晋城市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潜力区布局高度重叠,且近些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系数高,耕地占补平衡存在一定难度。

土地供给在增量与存量、生产与生活方面发生错位。土地批而未供问题突出(全市共有批而未建用地2887.44公顷,城镇低效用地377.94公顷),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传统产业空间低效过剩,新兴产业空间支撑不足。一是开发区零星工业用地数量多,开发区入园率较低;二是采矿用地绩效不断降低,小型矿山占比高达69%,大中型矿山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晋城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空间上有强烈集聚需求,但完成度严重滞后,制约了城市转型发展。

“高碳增长”特征显著,能源安全和产业转型面临重大挑战。煤炭、煤化工、钢铁铸造、建材等高碳化行业在拉动晋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上升,导致全市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背景下,晋城市能源消耗面临总量和结构双重约束。

区域交通体系尚未成熟,对外开放格局缺乏有力支撑。随着晋城市高铁枢纽和民用机场的建设,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尤其是高铁使得金村新区与郑东新区有了最直接的联系。然而,晋城市交通短板突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相关功能区用地保障不足。晋城市暂无机场,仅有1条高速铁路、2条普通铁路,公路等级总体偏低、交通压力较大,东西向交通联系较弱,与中原城市群对接连通不畅。

2.2.2中心城市能级和整体空间品质仍待提高

中心城市“一体两翼”格局正在形成,但空间碎片化、整体品质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丹河新城目前需加快建立与各片区的交通联系、完善新城的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形成高品质的片区。道路基础设施需完善,微循环交通功能未充分发挥,片区之间缺乏交通联系,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还未形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使用需求。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不高、建设进度滞后,缺乏城市级、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

2.2.3县城能级低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较为显著

晋城市各县城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城市发展空间规模有限,城市框架待进一步拉开。同时,各县正在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就业供给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县城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整体不足,难以发挥城镇化龙头的引擎作用。

2.2.4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村庄公共设施品质不高,基础设施仍不健全,环境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占用现象频发。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2.3“十四五”期间发展背景分析

2.3.1国家层面

(1)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需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晋城应立足自身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快开放、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多措并举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晋城应推进绿色发展,在山西省能源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聚焦产业转型,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3)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山西出彩提供战略支撑,为晋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沁河流域是黄河流域重要干流,晋城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地区。晋城应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对接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总体思路与要求,统筹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高质量谋划推进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

(4)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组织载体

城市发展更加依赖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需要进一步融入以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枢纽的经济循环系统,凭借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区域发展平台成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3.2区域层面

(1)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积极融入圈层发展格局

当今,我国圈层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中原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极具发展潜力,当前正处于提质升级、加快崛起的关键阶段,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晋城处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应立足现有基础,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加快建设开发区,积极申建中国(山西)自贸区晋城片区,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支持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2)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开放格局,融入国家大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晋城的经济建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晋城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托“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晋城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筹建申遗城市联盟、万里茶道保护利用联盟,积极承办申遗专题会议、定期联席会议等活动。响应《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倡议》,重点借助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要开放平台,提升晋城国际合作的体量和质量,承担起全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承东启西”的重任,建立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大开放格局。

2.3.3省级层面

引领晋东南城镇圈高质量发展,助力形成“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2021年10月,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形成“一群两区三圈”的新发展格局,由过去单个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上升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符合当前我国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一群两区三圈”布局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从而提升晋城市的区域竞争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晋城市应有可为、大有可为、必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提振信心、保持定力,着力在补短板、挖潜力、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方面下功夫,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2.4相关规划分析

2.4.1省级重要规划

(1)《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尊重全省“两山夹一川”自然地理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统筹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推动形成分类(区)保护和集聚开发相适应的“一带三屏六片、一群两区三圈”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支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晋城要建设绿色转型示范城市、能源革命领跑城市、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打造通往中原城市群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2)《山西“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镇化建设。

强力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加快打造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运城、晋城、阳泉、朔州、忻州、吕梁六个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晋城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发展,利用文旅资源密集和光机电产业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打造通往中原城市群的门户城市和对接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同时加强与长治市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区域协同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高质量建设大县城。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引导优势要素资源向县城集中,大幅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

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4.2市级重要规划

(1)《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战略定位: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

城市性质:全国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山西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链接中原城市群的门户城市,太行山水宜居宜业宜养城市。

目标愿景:到2025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能源和矿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国土空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到2035年,农业空间更加绿色高效,生态空间更加安全优美,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质,魅力空间更加特色彰显,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可靠,国土空间治理更加智慧系统。

到2050年,全面支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晋城。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85万人左右,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控制在100万人左右。高平市区、阳城县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以上,沁水县城、陵川县城常住人口规模均控制在10万人以内。其余镇分为二级,其中1-5万人的小城镇15个,小于1万人的小城镇24个。

中心城市功能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坚持生态绿化隔离、组团式发展的布局特色,构建“一体两翼,六大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西翼包括主城区、南村片区,东翼包括金村新区、柳泉片区、空港新区、北石店片区。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规划人口约10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人。

(2)《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丹河新型工业经济带、沁河生态文化经济带、沁水-高平-陵川特色农业发展带、沁水-阳城-中心城区新能源经济发展带,带动和辐射周边城镇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协作、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全域均衡发展。

加快市域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建设光电之城、教育名城、康养新城的目标,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着力优化城区各组团功能布局,加快老城更新与保护,高标准推进丹河新城建设,提升开发区能级,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做大做强县城和重点镇。实施强县强镇工程,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镇在新型城乡关系中的纽带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的重点小镇。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围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补齐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三章  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及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3.1.1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山西省进入转型出雏型的重要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1.2规划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以晋城市资源禀赋为基础,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地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2)坚持协同开放、转型发展原则

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规划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着手,从战略路径、产业布局、区域设施、空间协同等多维度高效对接外围城市圈和城市群,促进晋城高质量发展,通过项目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晋城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

(3)坚持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保障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供给。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坚持总体传导、相关协调原则

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遵循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对接相关专项规划。立足晋城市国土空间发展实际,深入分析“十四五”期间问题短板,科学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围绕生态、文旅、康养等优势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集聚力。坚持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治理。

3.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7)《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8)《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9)《晋城市“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

(10)晋城市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11)其他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工作报告。

3.3总体目标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围绕六大战略定位,引导全域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十四五”末,“一核四极,两环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成型;中心城市实现能级与品质双提升;“大县城”框架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力显著提升;“一环两带”沿线重点村庄和“百村百院”村庄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第二篇  “十四五”国土空间建设规划

第一章  规划目标与指标

1.1规划目标

至2025年,农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保护格局更加稳固,城镇空间格局统筹优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发达,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均衡覆盖;国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1.2指标体系

规划从空间底线方面构建刚性考核与弹性管理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表2-1 “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表

第二章  农业空间规划

2.1发展思路

2.1.1发展格局

“十四五”末,“一带三区,多园多点”的农业农村发展格局初步成型。“一带”: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三区”: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区、泽州盆地规模农业生产区、太行山特色农业生产区;“多园”: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多点”:多个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

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片区基本成型。持续推进农业园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2.1.2发展思路

(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农业空间重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十四五”期间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49.30平方千米(292.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45.08平方千米(261.76万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稳妥有序恢复耕地保护责任缺口。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法补充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确保粮食产能不下降。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责任,按照“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全面落实建设单位法定耕地占补平衡义务和属地耕地保护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对未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耕地,同等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实施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基础,除国家安排的退耕还林还草、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强化农业设施建设,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及永久基本农田等级。突出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调整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基本农田格局。“十四五”期间,全面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生态功能稳定。

(2)实施“特”“优”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生猪扩能转型、蔬菜智能升级、中药材转化增值、家禽扩规上档、肉羊振兴升级、蜂业翻番富民六大特色产业;深入开发杂粮、果业、蚕桑、冷水渔业传统特色产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园规范集约化水平;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

培育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试点示范;重点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百村百院康养工程、环城生态圈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

2.2重点任务

(1)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3.3亿斤以上。

(2)以泽州县高都镇-巴公镇为核心区,建立市级农作物育种中心。

(3)建立以泽州原种场、高平原种场为核心的小麦、大豆、谷子原种和原种繁育基地1000亩,以泽州县高都镇、巴公镇、大东沟镇、大箕镇、金村镇为主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2万亩。

(4)创建1个区域公用品牌;制定5个以上中药材种植标准;建成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万亩,培育药茶重点企业15家。

(5)在全市建设标准化养蜂示范场400个,观光蜂场100个,向全市中小散养户推广标准化养蜂技术。

(6)全市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杂粮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优质杂粮总产量达到9000万斤。

(7)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蚕茧产量达到140万公斤;仪评收购蚕茧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蚕桑多元化利用企业达到10家以上;现有的三家缫丝企业全部成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8)围绕大黄梨、甘薯、谷子、蚕桑、水产、山楂等地方特色产业建设100个“小而精、特而优”的精致农园。

第三章  生态空间规划

3.1发展思路

3.1.1发展格局

“十四五”末,以“两环两带、多脉多点”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两环”:市域内由太行山、中条山、太岳山组成的市域三山生态环和中心城区环城生态环。“两带”:沁河生态带和丹河生态带。“多脉”:即长河、白水河、濩泽河、东大河、白洋泉河等多条河流生态廊道。“多点”:市域内多个重要的生态节点,包括多个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地等。

3.1.2发展思路

(1)持续完善三山生态保育

推动太行山国家公园设立,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2)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环城生态环

重点对玉屏山、白马寺山、吴王山、晋普山、珏山、浮山等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大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道建设和城市周边森林景观改造,充分发挥生态价值,提升休闲游憩、健身康养等功能。

(3)加快推进沁河生态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

重点完成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综合整治,推进还河、还湿工程,实施河湖沿岸绿化造林,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形成绿道相连、林木成带的绿色生态岸线。结合沿河自然风光和古堡文化,加强滨水生态公园建设,开展生态文化旅游。

(4)重点开展丹河生态带综合治理

对沿河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丹河水质。结合泽州丹河国家湿地自然公园、高平丹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节点,加强滨水绿道建设,进一步丰富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

(5)重点推进全域河流治理

开展污染治理,提高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在满足安全和行洪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等,形成连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

(6)加快完成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

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水源保护地等重要生态节点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2重点任务

3.2.1太行山绿化工程

采取针阔混交、乔灌花相结合的模式,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完成营造林4万亩。

3.2.2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

进行高标准绿化,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对沁丹两河流域,20条线、70个乡镇、300个村开展环城、环镇、环村林带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万亩。

3.2.3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项目

主要包括阳城县沁河生态治理工程、沁河先行区段沿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沁河先行区段慢行系统工程、先行区生态文化公园体系建设和沁水县沁河先行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

3.2.4生态湿地建设项目

以丹河人工湿地为中心,辐射背荫、五门、白水河人工湿地,统筹实施植被修复、生态系统维护、湿地体验设施提质改造,构建丹河湿地群,打造“城市绿肺”。

3.2.5清水复流工程项目

主要包括东河、西河、书院河、白水河、回军河等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

3.2.6水污染治理

主要包括沁丹两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工程,农村改水、改厕、改污项目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

第四章  城镇空间规划

4.1发展思路

4.1.1发展格局

以“一核四极”为重点,构建“1+4+N”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提高城镇承载力。“一核”:晋城市中心城区;“四极”:高平市区、阳城县城、沁水县城、陵川县城;“多点”:下辖若干重点镇,包括工矿型重点镇和文旅型重点镇。

4.1.2发展思路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市按照“一体两翼,六大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新区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人口集聚,提高城市能级。

(2)实施大县城战略

切实推进大县城战略,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市)大县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平、阳城向市域副中心城市挺进。

(3)做特做优重点镇

实施强镇工程,持续推进重点乡镇和新型城镇化试点镇、专业镇、特色小镇等品牌镇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工矿型和文旅型两类重点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撑产业和人口聚集。建设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中心镇。

4.2重点任务

4.2.1市域中心城市

接续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城市底盘、做强城市底板、做优城市底色。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拓展儿童友好型、老年关爱型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

4.2.2大县城

高平市加快推进“一轴一廊三区五镇”为核心的大县城建设;阳城县加快构建“五凤朝阳”组团式发展格局;陵川县构建“一主四副两轴三区六点”城镇发展新格局;沁水县构建“一心一带、多点支撑”城镇空间布局。

4.2.3重点镇

明确把泽州县巴公镇、高都镇、周村镇、下村镇,高平市马村镇、寺庄镇、神农镇,阳城县北留镇、芹池镇、河北镇,陵川县礼义镇、平城镇、附城镇,沁水县端氏镇、嘉峰镇、郑庄镇、郑村镇、中村镇,共18个镇作为重点镇。持续推进重点镇,实施强镇工程。

把专业镇作为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就业富民的有力抓手,依托制造业、特色轻工、特优农业等优势,全力培育泽州铸造、山楂红酒,高平潞绸、生猪、黄梨,阳城陶瓷琉璃珐华、蚕桑,陵川中药材,沁水黑山羊、蜂蜜10个特色专业镇。加快推动南村绿色铸造、阳城陶瓷琉璃珐华、高平潞绸申建省级专业镇,持续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响品牌。

第五章  强化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建设

5.1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融入国家、区域重要发展战略,构建开放互联的综合运输通道、强化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建设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与中原城市群高效联动,为打造晋豫全面合作“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5.1.1规划目标

综合立体交通框架基本成型;交通出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321交通出行圈;货运物流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

(1)综合运输通道初步贯通

以干线铁路为骨架、民航为补充、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十四五”末初步贯通内联外通的“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

(2)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初步构建

加快推动太行山机场建设,高速铁路方便快捷,高速公路扩能升级,干线公路覆盖全面,农村公路同村畅乡,初步形成“多方式、多枢纽、衔接高效、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

(3)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基本形成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4)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慧交通技术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运行,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实现交换共享。

5.1.2实施路径

(1)完善区域快速化交通基础设施

初步贯通“一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以干线铁路为骨架、民航为补充、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向北联系省会太原、向南连通中原城市群。强化“二连浩特至湛江”国家级运输通道在市域范围内的连通和延伸,高效对接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向西快速连通运城、西安、侯马、韩城,对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向东连通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雄安新区。

(2)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机场体系建设:推动建成晋城太行山机场,依托富士康精密工业制造以及太行山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太行山旅游目的地首选机场、中西部物流节点机场、郑州航空港备降机场。积极推进阳城等通用机场建设,具备低空旅游、医疗救护、应急救援、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

高速铁路网络完善:按照“贯通高铁主通道,合理布局城际铁路”的原则,重点推动晋侯高铁前期,实现与侯马-河津-韩城-西安城际铁路的连通,与已建成的郑太高铁形成“人字型”高铁城际网络,打通晋城东西向联系瓶颈,对接中原城市群、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奠定基础。

普速铁路网络优化:按照“重要运输通道客货分线”的原则,通过既有线扩能、电气化改造,充分挖掘利用既有铁路资源,提高普速铁路通行能力,释放货运功能。积极推进晋城西北部铁路建设,与现状太焦铁路和侯月铁路形成“一横两纵”的普速铁路网络。

推进“公转铁”,建设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

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实施高速公路连通扩能工程,对容量饱和的高速公路进行扩建,对市域东部和西南部加快高速通道建设,补齐短板,“两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基本成型。

普通干线公路网络提升:按照“全面提升、合理调控、覆盖广泛、衔接合理”的思路,加快实施高密度、高等级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建设,将已经建成且实际承担省道功能的道路纳入普通省道网;加强对所有乡镇、省级及以上开发区、3A级以上景区等经济节点的覆盖;以重要煤炭生产基地、煤炭集运站、货物物流枢纽、相邻省、市煤化工产业基地和煤炭用户等为主要节点,布局重载交通网。

农村公路网络完善:高标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县乡道改造、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人口较大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基本形成“县乡顺畅连通,乡村之间、毗邻乡镇有效连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3)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过新建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与现有快速交通相衔接,形成旅游“快进”网络;重点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联晋城市域7个旅游片区,形成“一环十六联络”的“慢游”旅游公路路网。

拓展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交通产品创新;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探索开展通用航空旅游试点;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景区客流的公共交通运输组织,鼓励开通旅游专线,加强旅游交通信息服务。

(4)提升交通运输数据开发共享能力

建设晋城市交通大数据中心,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交通大数据深度应用。

5.1.3重点项目

(1)机场

推动建立一主(太行山民用机场)、一辅(阳城通用机场)机场体系。

(2)重大铁路

重点推动晋侯高铁前期。加快建设晋城市西北部铁路。大力推进“公转铁”,建设大宁煤矿铁路专用线、沁秀龙湾铁路专用线、高平市西部铁路专用线等6条铁路专用线。

(3)高速公路

新建G55二广高速晋城过境东南段(北义城-大箕);改扩建晋阳高速,推动晋运高速前期工作;实施二广高速及晋焦高速改扩建项目。

(4)国省干道

G207和G342全线升级改造全部完成。升级改造省道S374碗城至周村段和S366陵川至绛县段,新建省道S367(高平至南唐)。

5.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5.2.1发展目标

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现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巩固,区域布局更为均衡,多样化个性化生活服务日益丰富。

5.2.2建设思路

(1)文化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扩大免费和低收费的文化设施场所范围。

在中心城市建设功能完备的现代文化设施体系,在丹河新城适度超前配套文化设施,以满足举办全国和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在县(市)级城区集中布置1处县级文化中心;各乡镇(街道)布局1处街镇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社区和中心村设置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2)教育设施:完善各阶段教育设施布局,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序加快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促进高中教育高水平与优质特色化发展。加快发展适应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3)体育设施:公共体育服务城乡均等化

中心城区高标准改造晋城市综合体育中心,加快全民健身中心体系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各县(市、区)建设1处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各乡镇建设1处以上乡镇级健身活动中心,各中心村建设1处以上健身广场。

(4)卫生健康服务设施: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中心城区完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条件;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5)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养老服务资源空间配置,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

加快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在城市社区已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更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农村依托乡镇敬老院、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资源,建立和形成具备院舍住养、社区照顾、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的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点。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机构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比例不低于5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50%,全市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2万张。

5.2.3重点项目

(1)市域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城市展览馆、康养中心等重点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市级综合体育中心改造升级,多点布局建设多个全民健身中心。支持山西科技学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开展对标一流活动,支持晋城一中对标南开中学,加快创建全国一流名校;支持各县(市、区)优选一所高中,对标晋城一中,争创省级一流名校;实施初中学校优质均衡提升工程,支持市区实验、凤台、爱物、矿中、凤鸣等学校全面提质;完成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易址新建。实施市第三人民医院易址迁建,完成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三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2)高平

加快建设“一馆两中心”(蔡志忠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抓好新“五校五园”建设;提升高平职业教育建设,推进高平中专、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打造富有高平产业特色的煤炭工业和机械制造专业学校。加快推进“三所医院”建设。

(3)阳城

完成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加快中医院建设;县城学前教育均衡布局提质;加快小学外迁和新建工作;全面推进山西晋城文旅康养职业学院招生。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建设。

(4)陵川

推进“两馆一场”(图书馆、美术馆、体育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对标一流活动,陵川一中对标晋城一中,争创省级一流名校,陵川二中、陵川三中、棋源中学创建全市优质中学;建设南部新区小学。实施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提质改造和礼义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推动县级医院中医科设置全覆盖。

(5)沁水

新建沁水县县城综合服务中心。优化学校布局,完成小学、幼儿园均衡布局;对沁水中学全面提升改造。加快沁水大医院建设和推进中医工作示范县工作;提升改造南山足球体育场。实施区域性养老中心提升项目,改扩建端氏、郑庄、固县敬老院。

5.3水系统规划

5.3.1发展思路

(1)加强重点水源开发,有序开展提水和蓄水工程,做好水源保障

加强重点岩溶泉水源包括延河泉、下河泉、郭壁泉、三姑泉等;地表水重点水源包括张峰水库、东焦河水库、围滩水库、杜河水库、曹河水库等水源的开发和提蓄水工程。

(2)推进市域大水网工程,完善“两横三纵”供水网络

加强张峰水库以及其他中小型供水工程的改造和配套,新建张峰水库引水工程,阳城县西北干渠(张峰水库一干渠芹池至县城段供水工程)、杜河水库、围滩水库、东焦河水库供水等一批引提水工程;续建和新建曹河水库、磨滩水库、石河水库、仙台水库、必底河水库5座水库工程,满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3)推进城镇、园区联网供水

推进城市、城镇、园区多水源配置,实现联网供水网络,加快城镇应急储备水源建设,增强水资源应急调配能力;持续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4)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持续开展农村集中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农村绿色小水电工程建设、中小型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

5.3.2重点项目

(1)市域中心城市

新建张峰水库引调水工程,东焦河供水工程、任庄水库调水水质提升工程的建设;启动第四水厂建设;完成正源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完成丹河污水处理厂和金匠污水处理厂建设。

(2)县(市)

配套建设高平市张峰供水东延次级管网及东部乡镇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推进第三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推进第一生活污水厂提升改造,推进第二生活污水厂二期建设,开工建设第三生活污水处理厂。阳城县雨污分流改造二期工程;张峰水库阳城供水配套管网工程铺设,阳城东部片区一体化供水工程项目;陵川县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县城东北片区、西南片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沁水推进县城第三水厂二期。

5.4能源系统规划

5.4.1发展思路

(1)保障能源供需平衡,打造双碳行动标杆

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居全国领先水平。新能源装机容量翻番,非化石能源占比明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内畅外联的能源大通道基本形成。

(2)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改变以火电为主、能源供应结构单一的现状,降低化石能源消费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垃圾焚烧发电、瓦斯发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及风能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

(3)保障能源供给设施建设

稳定传统能源供给能力。维持现有以阳城电厂为主的重点火力发电设施供给能力,逐步完善与市域电网架构的联络。发展新型能源结构体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建设“风光气氢”融合发展新能源基地、“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基地,实行光伏优先战略。

(4)完善能源输送网络

煤层气管道运输。按照“增储量、上产能、保内需、通外输”的总体战略布局,加快管道联通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和统一调度,有效提升全市煤层气清洁能源供应和管网应急调峰应对水平。

电力输送廊道。依托大唐阳城电厂建设电力输送基地,加快市域500kV高压电网及外送廊道建设,形成北向长治、西向临汾、南向江苏及中原城市群的内联外通电网系统。依托山西省大电网,构建500kV电力环网,完善市域220kV电网架构。

5.4.2重点项目

(1)能源

推进煤层气LNG气源基地建设,重点建设LNG调峰储备中心。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布局,重点谋划沁水西坡抽水蓄能项目、沁水龙渠抽水蓄能项目、泽州西龙抽水蓄能项目、陵川井沟抽水蓄能项目及阳城杜甲抽水蓄能项目、阳城西冶抽水蓄能项目。

(2)煤层气管道

实现市域内双气源供气、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应急调控,形成“一个省级枢纽中心、十字轴供气网络、十处LNG调峰站”的一中心双十字输配体系。主要包括规划新建2条高压长输管道,规划15条高压长输管道连接线。

(3)电力设施

谋划建设晋城东(建兴)500kV输变电项目及建兴站—长治南站双回路输电线路;重点建设巴公园区、阳城周壁、南湾、蟒河和沁水固县5座220kV变电站。

5.5供热规划

5.5.1发展思路

规划市域形成以热电联产、煤化工余热为主,区域锅炉为辅的供热体系。继续加强乡村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强化清洁能源利用。

5.5.2热源规划

中心城区以阳城电厂及国投热电厂为主要热源,高平市区第三热源厂为主要热源,阳城县城以阳城电厂及晋煤热电厂为主要热源,陵川县城以城南德日升热源厂和城东昌城热源厂为主要热源,沁水县城以区域燃气锅炉房为主要热源。

第六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

6.1生态修复

6.1.1规划思路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

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区域内森林、草地、河流等重点生态空间;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市域目前较突出的水土流失、污染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防治。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2)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肌理,结合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整体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修复为辅,通过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

6.1.2生态修复重点

(1)矿山生态修复

全市规划6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和6个一般治理区,优先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沁(丹)河沿线、城镇居民集中生活区、特色保护类村庄等周边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矿山进行治理。

(2)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断面水污染防治。继续加大沁河、丹河流域河流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断面的保护力度。加大丹河下游河段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在巴公河、北石店河、长河、芦苇河等重要支流入河口或大型污水处理设施下游建设人工湿地,改善入河水质。

实施水生态修复。推进以沁河、丹河等为重点的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以岩溶大泉泉源、地下水超采区等为重点的地下水水源涵养。推进以白洋泉河等为重点的河流生物群落系统恢复。

(3)林草生态修复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将泽州县南部、阳城县西南部、沁水县西部与北部等区域划定为森林修复重点区域,结合森林演替规律与发育阶段,针对性采取受损林地生态功能修复与质量提升、退化受灾林抚育修复、人工促进过熟林更新等措施,推动森林正向演替与恢复。加快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城市周边通道沿线、破损山体、灾毁林地的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

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选取沁水县历山舜王坪、沁水示范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与阳城析城山圣王坪三处天然牧草地集中分布的区域作为晋城市草原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因地制宜采取退牧还草、草地修复治理、人工种草等措施,实现晋城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4)水土流失治理

系统实施淤地坝工程、生态护岸、坡改梯耕作等措施,提升沁(丹)河流域水土保持水平。推进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侵蚀沟道、坡耕地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地区的人工治理力度,加快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参考“双评价”结果,识别全市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区域303.9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泽州县西部,阳城县北部与沁水县东南部,尤其以沁(丹)河流域、采矿活动集中区域、山地丘陵区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规划重点在以上区域开展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山地丘陵、矿山等坡度较大区域的水源涵养。

6.2综合整治

6.2.1农用地整治

(1)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要求,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大中型灌区、土地流转或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区域、玉米制种基地内建设高标准农田。2021-2025年全市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3.9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55%。建设范围主要在太行一号沿线、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和9个灌区。

(2)农用地整理

对农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改造和完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6.2.2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尊重村民意愿,以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人口流失、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区域的村庄为主要对象,有序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整治并复垦复耕。重点推进高平市西部、泽州县东部和西南部、阳城县西南部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建设用地整治。

6.2.3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合理推进“乡村林场”、环村林建设,加强街道、庭院、公共场所及“四旁”绿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

6.2.4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重点推进晋城市西北部、南部山地丘陵地带等重点区域的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合理确定开发利用时序,切实提高开发利用效率,有效补充耕地资源。

第三篇  “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

第一章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1规划目标

(1)提升城市整体实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对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增强市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发展建设。

(2)优化内部功能品质

着力优化中心城市各组团功能布局,明确老城区、丹河新城、开发区的职能定位和发展路径,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老城更新与保护,高标准推进丹河新城建设,提升开发区能级,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将晋城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3)保障近期有所成效

规划至2025年,实现丹河新城初具规模;中心城市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医疗、体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打造舒适的蓝绿空间,使得城市功能品质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挖掘城市特色应用到城市建设中,让城市文脉得到延续;同时,进一步推进城市新基建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中心城市建设水平。

1.2指标体系

规划从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两方面构建刚性考核与弹性管理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表3-1 市域中心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2.1发展思路

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丹河新城建设,启动柳泉、空港片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城市底盘;打造老城文化核心、文博路活力核心及三区绿心生态核心,引入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实现产业活城。通过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金匠产业园区及丹河环湖产业园的建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强城,通过产业强城与产业活城进一步做强城市底板;通过蓝绿空间提品质、公共服务惠民生、文化挖掘增活力、特色风貌添气质做优城市底色。

2.2重点任务

2.2.1做大城市底盘

加快金村新区起步区13.5平方公里的路网、水系、学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金村新区起步区基本建成,集商务、康养、双创、政务等功能于一体。启动空港新区基础设施和机场试验段建设,为空港新区起步区建设奠定基础。

加强主城区与金村新区、南村区、北石店区、空港新区的畅通互联,构建双通道、双保障、双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重点推进金村大道南延、学苑街西延,晋张街东延、机场大道等项目的建设,构建“一纵六横”片区联系道路骨架。

2.2.2做强城市底板

按照“三心活城、三区强城”的思路,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发展活力。“三心”分别为以多元文化引导的片区开发模式为引领的“文化+休闲”的老城文化核心,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为引领的“服务+体验”的文博路活力核心,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为引领的“生态+产业”的三区绿心生态核心。

(1)三心活城

老城文化核心:深度挖掘老城文化与故事元素,加快推进程颢书院提质改造,并与华谊星剧场联动发展,生动演绎老城故事,通过转化流量,释放更大的价值。重点对大小“十”字,文庙巷、观巷、东来巷、石府巷、人和巷等历史街巷进行综合整治及特色化场景营造,充分延伸城市文脉。通过老城核心区的功能蜕变、生活场景再现,使其成为认识晋城、体验晋城的重要窗口,诠释和传播老晋城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

文博路活力核心:依托文博路周边大剧院、三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引入轻餐饮等新兴文化消费体验业态,搬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央活力区(CAZ),植入体验式购物、休闲餐饮、复合办公、文化展示等功能。更新体育场片区,通过城市品质的提升,新场景的营造,打造承载美好生活诉求的城市新空间。

三区生态核心:“十四五”期间重点对三区绿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与修复,通过生态网络的重构,带动土地增值,为发展创新产业提供基础。

(2)三区强城

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植入康养产业新消费业态,打造集医疗、健康管理、养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康养园区,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和体验。重点对西河及书院河上游河道进行整治,加快推进康养会展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持续谋划引进大型主题乐园、医药康养综合体。对屋厦、小张、焦山村等村庄进行更新,植入消费业态,厚植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新消费场景,迸发出新的活力。

金匠工业园区:重点加强金匠工业园与南村片区的交通联系,打通金匠街、原G207十字轴,强化金鼎路、景西路、黄华街三条衔接主城区的通道,加强主城区与南村片区的交通连接,形成南村片区的城市组团。其次应形成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发展金匠工业园区,提升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能级,依托富士康光机电研发中心、中船重工海装风电总装维护基地等项目,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通过扩大园区经济总量,承载光机电、铸造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形成城市产业聚集地,人力资源吸引地。

丹河环湖产业区:重点在丹河湿地公园环湖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托丹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高铁对外交通,驱动商业商务发展。

2.2.3做优城市底色

构建“一环、四轴、多区、多点”的风貌体系。“一环”:重点完善环城生态圈内的绿道体系建设。“四轴”:凤台街与泽州路、太岳街与文博路新老十字轴继续提升景观风貌。“多区”:将景西路、白水街等沿线打造为现代风貌区,将太行路、文昌街、新市街、上辇街等沿线打造为市井风貌区。“多点”:新建时家岭公园、北石店公园、锦绣公园等;提档升级现状公园,植入商业、服务等功能,建设公园2.0,增加吸引力、提升魅力度。

2.2.4完善城市功能

(1)道路交通设施方面

谋划南下郑州的高速公路第二通道,加强与中原城市群的联系;打通经洛阳南下的高铁第二通道,避开运力紧张的郑州枢纽;加快推进晋运高速建设、推进陵侯高速与范辉高速的贯通;谋划晋城至济南方向高铁通道,高效沟通京津冀地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心城市主干路网已基本形成,重点加快晋阳高速改扩建工程、G342与G208连接线、西上庄至北留周村工业园连接线、东南过境高速、玉屏路、机场大道、金村大道南延及红星街东延7条交通连接线建设,推进交通堵点畅通工程。

加快推进文博路-文峰路连通工程、尚安街、南环街等道路工程建设,构建城市外环线,完善城市边缘区域的次干路,打通断头路,加强西北片区、兰花路片区、金村镇区的次干路建设。打通支路,增加路网密度,畅通微循环,以十大片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东南新区、西北片区支路网建设。以解决大型公建和完整居住区交通微循环为重点,加强建成区内部支路建设。

(2)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重点完善中心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增强老年关爱型、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等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两馆三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3)市政基础设施方面

重点全力提升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全覆盖,实施地下管网连通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打造现代化都市核心区。

(4)提升开发区能级

重点围绕“三区定位、两阵目标、世界光谷”的发展战略,加快提升晋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水平,建设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打造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千亿级光机电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5)建立“5-10-15分钟城市宜居生活圈”

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个层次生活圈服务体系,形成“5-10-15分钟城市宜居生活圈”。至2025年,“城市宜居生活圈”覆盖率达到80%。

2.2.5提升城市品质

(1)推进老城片区更新

中原街两侧片区,进一步优化提升生态廊道,加快沿线征拆腾退土地的出让,有序推动回军、文峰片区改造,打造高品质“城市走廊”。老城二期片区,去存量、控增量,提品质、强规划,有序分步改造。东南片区,对片区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进行梳理,推动相关项目的规划建设,切实提升片区通畅度、集聚力。西北片区,加快程颢书院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太印等老旧厂区改造,打造复合型的多元活力新街区。

(2)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至2025年,对主城区时家岭公园、文峰公园、赵树理公园等城市公园以及街头游园进行景观和功能提升,加强北石店片区及金村镇区的公园建设,建设北石店公园及锦绣公园,综合整治北石店河,加快推进花园头河向南贯通。提前积极谋划白水河下游湿地公园的建设,打造休闲景观区。

2.2.6推进城市新基建

(1)推进城市新基建

聚焦“新基建”,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城管和智能治理,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到2025年,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加大市内数据中心节能减排力度,到2025年,市内数据中心单位能耗进一步减少,全市网络机柜数目超过500个。

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智能算力中心、5G网络、城市大脑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网络的建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2)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落实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的空间理念,结合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和村庄规划,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海绵型小区及公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及湿地等工程,有效控制地面径流。

根据海绵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将丹河新城作为海绵城市示范区,新建小区和建筑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建设。

2.2.7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按照“三延伸两提升”的要求,纵深推进“两下两进两拆”行动,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至2025年,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逐步理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城市管理执法、城中村改造、违法建设管控、建筑垃圾清运等体制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增效,重点抓好数字城管系统改造升级,对城市停车系统和公交系统实施智慧化管理,努力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同时,推进传统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搭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新场景,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依托“城市大脑”构建整体推进、政企合作、管用分离的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建设上接省和国家、下联区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的数字政府,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满足市民数字生活的基本服务需要。

第四篇  “十四五”大县城建设规划

第一章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1规划目标

通过人口与产业向大县城的双集聚,提升县城承载力;通过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双提升,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提升县城竞争力;通过地方文化特征与风貌特色双彰显,增强城市品质,提升县城影响力。

1.2指标体系

根据新时代发展方向,选取城镇化和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和绿色转型、公共服务和绿色宜居三大类,共15个指标,衡量“大县城”建设的成效。其中,约束性指标1个,即中心城区规模;其余为预期性指标。

表4-1 高平市“大县城”建设指标体系

表4-2 阳城县“大县城”建设指标体系

表4-3 陵川县“大县城”建设指标体系

表4-4 沁水县“大县城”建设指标体系

第二章  高平市大县城建设

2.1现状分析

高平市作为晋东南城镇圈的重要节点城市,位于太原与郑州的重要通道之上。近年来高平市区的建设显著体现了沿丹河发展的态势,城市框架虽已拉大,但南部的高铁新区和开发区建设进展缓慢,布局零散。与高平主城区的融合发展不够,城南仍处于发展缓慢零散的状态。

2.2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2.2.1拥山依水重融合

围绕“一轴一廊三区五镇”的城镇化载体,把G208作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轴,建设丹河生态廊道。依托牛山公园及丹河生态资源,加快建设高铁新区和开发区,与主城区融合,推进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和开发区三区联动。

推进大县城建设。以G208作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轴,加快大县城建设。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一带两心五组团”,强化沿炎帝大道的城市综合发展主轴和丹河生态景观带,加强县城与高铁新区的联动,强化与区域的联系。提升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向南发展,产业用地向东部米山镇和南部河西镇集聚。实施城区扩容,将米山镇、河西镇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后并入县城。建设主城区“七纵十横”道路格局,拉大中心城区框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让老城焕发生机。对标丹河新城,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打造生机无限、开拓创新、多元共享的活力新城。围绕“中心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倾力建设山水宜居城市。加快培育米山教育小镇和河西特色小镇。

推动“三区”联动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规划,在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在产业发展上协作共兴,在体制机制上改革联动,在公共服务上共建共享,推动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和开发区协调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中心城区要构建“七纵十横”路网架构,进一步完善城市水、电、气、5G等市政服务。高铁新区要科学布局教育医疗、公共文化场馆、商业、服务业等,加快实现“路成、水成、景成、房成”。开发区要加快“筑巢引凤”工程建设,真正成为转型为纲的主战场、项目为王的落脚地、改革为要的试验田、创新为上的大平台。

建设晋东南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以主城区“七纵十横”路网格局为基础,持续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中心城区逐渐向北扩展,提升主城区作为高平市综合服务中心的能级。深化“一城五镇百村”特色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高平建设成晋东南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2.2.2创新产业促发展

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集聚,充分发挥能源、区位、产业、康养、文化5大优势,加快建设开发区及台湾产业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体制搭建与园区建设,加快新能源、不锈钢、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落地。

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建设。培育城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成为带动全域贸易、物流、轻工制造等产业发展的辐射中心。挖掘高平文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功能,培育夜间经济产业。

推动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的农贸市场。

增强创新动能。推进高平智创基地项目落地,聚焦智慧、智能、智力,打造“项目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产业导入中心”三大中心,加快推动高平产业提档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2.3文化运营树品牌

围绕炎帝文化IP,深度挖掘长平文化,依托“梦回长平”不夜城等旅游项目,打造“灯火高平”“潮玩高平”品牌,挖掘高平文化,发展城市特色文旅产业。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梳理、挖掘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两大文化脉络,依托开化寺和羊头山石窟等文保单位、苏庄和良户等传统村落、上党梆子戏曲等文化遗存和众多古堡文物资源,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向全社会展示高平渊远厚重的历史底蕴、独树一帜的文化风采,讲好高平故事。

建设一流旅游品牌。整合高平大景区,将炎帝陵、羊头山、长平之战遗址等打包发展,打造“古韵长平、活力新城、锦绣高平、康养福地”品牌,力争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乡村旅游、古建研学、非遗民俗等为亮点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推动长平之战历史文化公园、珐华文创产业园和上党梆子戏曲园建设,加快建成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高平段)、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重点培育高平市旅游品牌和旅游服务平台,打造全球华人寻根朝圣旅游目的地、晋东南地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推出“游苏庄、品良户、养卧龙、禅七佛”等特色品牌。

做优城市特色文旅。打响炎帝文化和长平之战古军事文化两大文化品牌,建设炎帝文化旅游区和长平之战历史文化公园,继续高水平办好海峡两岸神农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推进“百村百院”康养工程,打造“太行人家”高平康养品牌。将高平文化历史资源和旅游产业与“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把文化研学打造为高平“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文旅品牌,促进一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一流的旅游产品。 

第三章  阳城县大县城建设

3.1现状分析

阳城县具有建设晋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承担着提升和带动晋城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阳城县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稳步推进,从复合型城市结构转向组团式发展,中北部强化集聚,向东向南进一步拓展。但阳城县主城区人口密度高,城市框架需要进一步拉大。

3.2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3.2.1拉大框架优空间

以主城区为中心,围绕“五凤朝阳”城市框架,构建“一城五区、多点多片”的发展格局,打造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引导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

老城扩容提质发展。坚持“五凤朝阳”组团式发展思路,将润城、町店、西河、演礼、白桑五片区纳入中心城区发展框架,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五凤朝阳的组团式发展格局,打造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的城镇空间,引导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

加快新城新区建设。依托新城全面推进新区建设、腾笼换鸟,为老城功能疏解更新提供空间。推动演礼新城和凤南新城建设,凤南新区以疏解老城区人口、带动城市发展为主;桑田大道两侧以田园融城发展为主;推进润城镇建设,打造沁河流域旅游古堡重镇;加快白桑镇建设,成为阳城南向对接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3.2.2复兴古城营场景

围绕古城修复保护利用,以县博物馆为核心,统筹推进县衙区、文庙区、文昌区等县城内文化遗产修复,积极谋划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商业综合项目。

塑造阳城文化品牌。推动古堡历史文化带、生态民俗文化带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线路的活化利用。加快“北留-润城-白桑-中心城区-演礼-固隆-次营”历史文化核心保护轴,以及凤城文化核、北留文化核、润城文化核建设。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阳城特色地域文化。

推动古城改造复兴。将城市客厅、中央商务区、特色风貌街区、新城新区、生活性滨水地区、山前地区等重要地段列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加快推进濩泽古城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古县城整体修复改造。

3.2.3联动发展强协同

县城周边乡镇发展城郊经济,健全产业配套和服务功能。加强与周边县城的产业联动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依托地缘优势和融合态势,打开阳城大门,积极对接中原城市群,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强化文旅产业与沁水县协同发展。县城周边乡镇发展城郊经济,健全产业配套和服务功能。

推动调规扩区。充分考虑阳城开发区扩区需求,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构建以开发区为主阵地、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基础,构建“一区四园”开发区空间格局。加快凤南智慧物流园区和太行现代物流产业园的建设。

第四章  陵川县大县城建设

4.1现状分析

陵川县位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南太行山生态旅游资源,生态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进入提质升级阶段。近年来,陵川县城正由村镇型形态向城镇型形态发展,中心城区从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向南北双中心转变,但发展体量不足,城镇功能短缺,为旅游服务的城镇功能发挥不足。

4.2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4.2.1青山入城促康养

将周边西溪、卧龙岗、龙王山生态空间融入城市发展框架中。围绕东部生态片区打造大健康产业园,作为陵川文旅康养的牵引性工程,打造陵川文旅康养阳台。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

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文旅康养、新型工业”两翼腾飞。加快围绕中药材产业园打造科教创新组团和休闲度假组团,为临近的中药材园区提供人才教育培训基础。以卧龙岗生态园为核心,在县城东侧发展休闲度假功能。改造和提升西溪景区,建设龙王山森林公园,发展文化旅游和城市休闲旅游。结合卧龙岗区域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康养主题文旅项目、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

推进公园融城。建设菊巘山公园、城南生态园、城南带状公园,加快卧龙岗公园、崇安公园、郝经公园、九公山公园提质改造。加快烈士陵园、县标、云图水库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改造,塑造城市轴线和门户形象。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县城周边西溪、五谷山、城北、卧龙岗、菊巘山5个制高点位置,建设观景台。

加快绿道连城。建设绿化廊道,形成绿心与绿脉相互渗透的生态网络。结合环城绿道、公园绿道、街区绿道等打造百里绿道,兼具休闲健身、旅游与经济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

推进生态修复。重点保护卧龙岗、龙王山等县城周边的主要山体,修复生态功能。

4.2.2片区转型提品质

实施片区有机更新,围绕崇安寺周边,片区与街区融合发展,启动老城片区更新改造,植入文旅康养产业业态,打造陵川文旅康养客厅;围绕南岭街周边特色风貌区,强化陵川“红砖红瓦、白云绿树”特色风貌基因,植入特色康养产业,打造陵川康养特色片区。

优化城区空间结构。按照中心城区“南拓北展、东进西控、中优化”的发展思路,推进空间结构优化,推动老城、南部新城、西部康养阳台和东部康养阳台统筹发展。聚力打造南部新城片区西溪生态康养片区、东部大健康产业园区,提升改造梅园街片区。

加快南部新区建设。南部新拓展区进行功能补充,建立陵川县城副中心。新建文体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康养中心,树立起南部新城康养客厅形象。

西溪生态康养片区。围绕西溪生态康养园,以康养绿道为引擎,融入西溪相关文化,按照A级景区建设标准建设度假酒店、特色民宿、文化体验园等。

东部大健康产业园区。以陵川文旅康养阳台为规划定位。按照A级景区建设标准建设云端康养酒店、康养会展中心、田园民俗博览园、绿道等,以“一店、一园、一道”为重点。

梅园街片区改造。围绕梅园街及崇安寺周边启动老城片区更新改造,植入文旅康养产业业态,打造陵川文旅康养客厅,以“一脉、一片、一街”为重点。

4.2.3民生基础补短板

在陵川县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从优质医疗、优质教育、养老托育、人文友好、全民健身、便民服务等方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垃圾资源化、雨污提质等,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增强住房保障。优化布局居住用地,倡导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鼓励保障性住房与一般商品房的混合开发,引导政策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促进居住与就业适度平衡。划分城北、城西、城东、城南和生态康养等5大居住组团,重点优化城北居住片区和城南居住片区。

改造城镇风貌。依托中心城区的建设,聚焦城西居住组团、城东宜居组团、城北生活组团,推进旧城更新、综合整治,改善居住环境,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宜居城镇风貌区。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单位,重点完善医疗、康养、教育、文体、社区商业等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的配置和布局要求,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建立由“两大城市中心、六个社区服务中心、四个专项服务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城南公共服务供给,城南新区新建必要的医院、学校、文化馆等设施。

升级市政设施。聚焦雨污提质、供热供气、垃圾资源化三方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县城雨污管网分流及提升改造,推进供热扩面,加快垃圾资源化处理。

加快新基建布局。加快县城智慧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智慧停车场、充电桩等项目落地实施。

第五章  沁水县大县城建设

5.1现状分析

沁水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煤炭重要生产基地,空间呈现持续沿河谷及跨河拓展态势,生态环境良好。但产业结构失衡,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生态保护压力较大。沁水县分东西两翼发展,产业重点在东翼,县城的规模集聚效益一般,对东部区域的吸引力不足。城市安全韧性不足。

5.2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5.2.1东西两翼强联系

优化交通骨架,重点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片区(郑庄镇、端氏-嘉峰核心)的联系,两区联动发展。

升级区域交通设施。近期2025年,以侯月铁路为主,启动晋城西北部铁路建设,形成公铁联运的复合运输系统。

优化城市路网。聚焦“两环聚核、一廊绕城、两带穿城”,优化交通骨架,构建环城交通网。加强中心城区与郑庄镇、端氏-嘉峰核心的联系,打通组团联系,畅通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推进过街天桥工程,优化提升城区非机动车道建设,完善县城停车充电系统。

5.2.2生态治理增韧性

采用“上游蓄滞、中游沉砂、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县河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清水复流,连通沿线慢行系统,绿道串城。

做好“如画沁水”大县城文章。推动形成县河、梅河、杏河3条河流形成3条生态绿带。启动梅河、杏河两河上游、柿园沟、木亭沟生态河道岸线改造工程,推动沿河两侧建筑风貌品质提升,推动延河桥梁景观提升。建设百里沁河风光带。规划沿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建设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形成“城市公园—社区绿地”两级公园绿地结构。城市公园包括龙岗公园、石楼公园、韩山公园3处,社区绿地为各个功能组团内的点状公园绿地。加快城市绿道建设,推进碧峰公园至龙岗公园连接绿道。完善县城、道路、荒山和荒坡绿化网络,广泛开展单位、居住区、乡村绿化建设。规划至202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及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85%。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县河河道生态治理和流域环境绿化治理,加快杏河、梅河上游蓄水工程,泄洪管道生态改造工程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高易发区域的生态移民,做好土体滑坡、岩石滑坡、山体开裂、地质塌陷及泥石流等的防治。

5.2.3夜间经济促发展

依托山水资源与县城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采用“声光电”演绎沿河夜景,以梅杏剧院、三馆为核心打造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活力中心。碧峰、龙岗公园打造“暗夜星空”,激发县城活力,吸引人口集聚。

第五篇  “十四五”农村及村庄建设规划

第一章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1规划目标

分区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和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等因素,优化村庄发展格局,分区推进村庄发展。分析村庄自身发展特点,对村庄进行分类,引导村庄发展。

逐渐补齐乡村地区设施短板。完善乡镇村道路体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统筹城乡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管网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厕所卫生整洁,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

至2025年,村庄分区分类发展初见成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2指标体系

围绕村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村庄特色风貌的营造,制定晋城市乡村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表5-1 晋城市“十四五”村庄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

类别

指标项

规划值

指标

属性

1

经济

发展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701

预期性

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9

预期性

3

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

100

约束性

4

基础

设施

行政村道路路面硬化率(%)

100

约束性

5

客运枢纽站增加量(个)

10

预期性

6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

100

预期性

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2

约束性

8

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

100

预期性

9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比例(%)

40

约束性

10

污水处理率(%)

80

预期性

11

污水收集率(%)

37

预期性

12

农村供电可靠率(%)

100

预期性

13

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

70

预期性

14

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

80

约束性

15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1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5

预期性

17

卫生公共厕所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8

铺设燃气管道的行政村比例(%)

20

预期性

19

公共

服务

乡镇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数量(个)

1

预期性

20

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

90

预期性

21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

100

预期性

22

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预期性

23

农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4

农村千人养老床位数(张)

35

预期性

25

农村公益性骨灰堂覆盖率(%)

100

预期性

26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

100

预期性

27

乡镇标准化运动场数量(个)

1

预期性

28

农村健身中心覆盖率(%)

100

预期性

29

特色

营造

绿色村庄达标率(%)

90

预期性

30

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沿线1公里村庄和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三星级以上达标率(%)

100

预期性

3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个)

10

预期性

32

美丽宜居示范村数量(个)

100

预期性

33

森林乡村数量(个)

50

预期性

34

三星级康养旅游村庄数量(个)

100

预期性

35

四星级康养旅游村庄数量(个)

20

预期性

36

四星级人居环境整治村(个)

100

预期性

第二章  村庄分类发展规划

2.1规划目标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依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分类推进村庄发展并分年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至2023年,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同时在“百村百院”工程所在村、生态旅游重点村、特色产业专业村,对标国家美丽休闲乡村,创建100个“美丽乡村”;聚焦镇区所在地和人口集聚村,集中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配套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创建100个“宜居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最美“太行山居图”。

2.2村庄类型

晋城市域范围内现有1552个行政村,其中:

城镇开发边界内村庄共276个,规划进行就地城镇化,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共1276个,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暂不分类五种类型。其中,城郊融合类154个,集聚提升类510个,特色保护类244个,搬迁撤并类23个,暂不分类345个。

2.3建设指引

2.3.1城郊融合类村庄

(1)分类依据

城郊融合类村庄指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共154个,详见下表:

表5-2 城郊融合类村庄

位  置

村庄名称

城  区

(8个)

西上庄街道办事处(5):核桃窊村、南畔村、山西底村、五门村、掩村村;钟家庄街道办事处(3):洞头村、寺底村、武匠村。

泽州县

(57个)

巴公镇(14):柏杨坪村、陈沟村、东四义村、东头村、二仙掌村、甘润村、南连氏村、南山村、桥岭村、山耳东村、西四义村、西头村、兴王庄村、庄头村;川底镇(1):张泗沟村;大箕镇(5):岗河村、马苇村、泉头村、申匠村、石门村;高都镇(12):北焦庄村、泊村村、泊南村、大南社村、东刘庄村、东山底村、东元庆村、焦元村、南焦庄村、三沟村、西元庆村、漳东村;金村镇(22):崔庄村、大庄村、东村村、郭壁村、后峪村、黄头村、李家鄢村、柳泉村、磨山底村、牛庄村、山头村、十字坂村、司家掌村、太行山村、田庄村、西南属村、下胡村、下辛安村、小庄村、峪西村、寨则村、长畛畦村;南村镇(3):辘轳井村、司匠村、峪口村。

高平市

(34个)

北城办(9):边家沟村、大冯庄村、李家沟村、企家院村、秋子村、王何南村、王降村、围城村、永禄村;陈区镇(4):南河村、石村村、四坪山村、张家庄村;东城办(5):东山村、沟北村、果则沟村、南李村、秦庄村;河西镇(1):巩村村;米山镇(6):东墡村、郭村村、井则沟村、南朱庄村、石桥口村、司家庄村;南城办(7):谷口村、梨园村、南陈村、南许庄村、上韩庄村、唐庄村、瓦窑头村;三甲镇(1):靳家村;野川镇(1):东沟村。

阳城县

(30个)

白桑镇(4):刘庄村、吕河村、淇汭村、洽村村;次营镇(3):侯井村、南沟村、苏村村;町店镇(2):大宁村、义城村;凤城镇(7):上王村、土涧村、尹家沟村、尹庄村、张村村、赵庄村、砖窑沟村;河北镇(1):北梁村;西河乡(8):北任庄村、崔窊村、陕庄村、上庄头村、孙沟村、西沟村、阳邑村、中寨村;演礼镇(5):坪上村、清池村、上清池村、台底村、献义村。

陵川县

(16个)

崇文镇(15):北四渠村、郭家川村、河头村、岭常村、炉家村、汤庄村、南川村、大泊池村、大会村、寨则村、东毕村、尧庄村、小召村、东坡村、红马背村;平城镇(1):杨寨村。

沁水县

(9个)

龙港镇(9):辛家河村、东石堂村、国华村、梁庄村、马邑村、南瑶村、上苏庄村、柿元村、玉台村。

  (2)建设指引

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逐步向城镇社区转型,在形态上保留村庄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积极承接城镇人口和功能外溢,加快推动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促进城乡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发展考虑区域发展思路,明确村庄职能,发展城区、镇区等需要的配合辅助的产业类型。新建建筑形式与传统风貌整体风貌协调,满足功能需求。规划允许预留一定规模的弹性发展空间,着重解决好村庄发展近期与远期衔接的问题。

2.3.2集聚提升类村庄

(1)分类依据

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有较好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村庄,共510个,详见下表:

表5-3 集聚提升类村庄

位  置

村庄名称

泽州县

(113个)

巴公镇(11):北板桥村、北堆村、北郜村、东板桥村、靳圪塔村、靳庄村、柳坡掌村、坡头村、三家店村、双王庄村、西寺庄村;北义城镇(16):北尹寨村、东黄石村、东莒村、东张村、东张后村、沟东村、郝庄村、刘轩窑村、楼岭村、鲁村村、南义城村、上城公村、西张村、下城公村、尹东村、尹西村;川底镇(8):郭庄村、和村村、马坪头村、沙沟村、上小河村、天户村、下麓村、下窑头村;大东沟镇(6):段都村、岭头村、马村村、坪头村、栖祥村、庾能村;大箕镇(3):江匠村、南坪村、南庄村;大阳镇(6):陡坡村、靳沟村、刘家庄村、南社村、香峪村、向东村;高都镇(6):北上矿村、大丰头村、大兴村、横岭村、岭后底村、任庄村;金村镇(1):郭背村;晋庙铺镇(2):

泽州县(113个)

草底铺村、沙石堡村;犁川镇(7):东西坡村、水城村、天水岭村、铁南东村、铁南上村、下铁南村、兴和新村;柳树口镇(5):北寨村、河西村、南寨村、石庄村、下村村;南村镇(3):冯沟村、环秀村、西常村;南岭镇(8):道庄村、东风村、红卫村、南岭村、秋泉村、武城村、西尧村、阎庄村;山河镇(12):常沟村、东谷坨村、东凰头村、东土河村、东庄村、官家庄村、后街村、凰岭西村、来岭村、刘坪村、石河村、蓄粮掌村;下村镇(9):庵头村、车山村、东山村、关山村、刘村村、史村河村、万里村、杨庄村、张庄村;周村镇(10):常庄村、河村村、甲村村、坪上村、上掌村、苇町村、五行村、下町村、下掌村、杨山村。

高平市

(51个)

北城办(2):扶市村、上扶村;北诗镇(4):北诗午村、平头村、西韩村、拥万村;陈区镇(5):迪阳村、刘家庙村、王家村、王家河村、西坡村;河西镇(1):南凹村;建宁乡(3):府底村、建东村、苏庄村;马村镇(2):阁老村、唐西村;米山镇(8):勾要村、侯家庄村、酒务村、南坡村、吴村村、云东村、云南村、张壁村;三甲镇(3):槐树庄村、西栗庄村、长寿村;神农镇(5):口则村、李家庄村、石壑村、小西沟村、庄里村;石末乡(2):北凹村、王庄村;寺庄镇(11):北王庄村、回沟村、贾村村、箭头村、李家河村、芦家峪村、市望村、西曲村、西阳村、杨家庄村、赵庄村;野川镇(3):北杨村、圪塔庄村、上野川村;原村乡(2):冯村村、秦城村。

阳城县(103个)

白桑镇(8):东樊村、苽底村、后圪坨村、涧坪村、炼上村、墁上村、南香台村、盘龙村;北留镇(13):北村村、大树村、东封村、沟底村、横岭村、后河村、南岭村、南庄村、柿园村、头南村、西封村、西神头村、杏王村;次营镇(11):东村村、沟东村、逯甲村、赛村村、谭村村、天掌村、西南村、西垠村、营东村、周壁村、庄头村;町店镇(6):柴窊村、凌家沟村、上黄岩村、桃坪村、增村村、张沟村;东冶镇(11):北大峪村、蔡节村、东轩村、独泉村、古河村、降区村、郎庄村、上节村、神树岭村、相底村、小王庄村;董封乡(1):董封村;凤城镇(14):白沟村、北头村、壁头村、东进村、凤南村、官道村、汉上村、蒿峪村、后则腰村、会庆村、岭后村、隆岭村、美泉村、南底村;河北镇(10):东交村、洞底村、护驾村、吉德村、驾岭村、暖辿村、坪泉村、神南村、西交村、西头村;横河镇(1):银河村;蟒河镇(6):曹山沟村、宫上村、泥河村、寺沟村、西峪村、邢西村;芹池镇(11):北宜固村、川河村、大西沟村、大永固村、侯甲村、贾寨村、南上村、阳陵村、宜壁村、油坊头村、原庄村;润城镇(5):贝坡村、大夫街村、河头村、楼泉村、香程村;寺头乡(6):吉庄村、马寨村、黍地村、寺头村、张家庄村、朱村村。

陵川县(144个)

崇文镇(15):甘井掌村、石头村、南四渠村、牛家川村、河头庄村、张家庄村、西龙门村、安阳村、赵章水村、曹庄村、营里村、神山头村、石字岭村、龙窑村、井坡村;礼义镇(17):苏村、崔村、桥西村、西伞村、东伞村、小平村、侍家掌村、梁泉村、大义井村、椅掌村、申庄村、马新庄村、小义井村、沙河村、东沟村、杨幸河村、东头村;平城镇(18):下川村、寺郎岗村、南坡村、南召村、张寸村、义汉村、北召村、草坡村、后河村、秦家庄村、北坡村、蒲水村、司家河村、庞家川村、德义村、宋家坡村、石井村、鲁山村;附城镇(14):庄里村、盖城村、后山村、窑岭村、川里村、城东村、岭东村、玉泉村、黑土门村、南村、北马村、岭西村、南马村、台北村;西河底镇(12):焦会村、吕家河村、徐社村、西河村、秦山村、冯山村、东王庄村、马庄村、万章村、梧南铺村、三泉村、偏桥底村;杨村镇(11):杨村、杨庄村、寺润村、乔山村、东掌村、库头村、池下村、北冶村、泉头村、岭北底村、寺湖村、东尧村、太和村;潞城镇(10):义门村、郊底村、上郊村、白栈掌村、九光村、石掌村、天池村、东八渠村、西八渠村、苇水村;夺火乡(8):夺火村、凤凰村、鱼池村、红叶村、高谷堆村、寺南岭村、勤泉村、琵琶河村;马圪当乡(11):古石村、武家湾村、灵岩寺村、大双村、双底村、长三地村、横水村、四义村、西石门村、后郊村、卧佛庄村;古郊乡(15):古郊村、南边村、潘家掌村、东上河村、上上河村、松庙村、西庄上村、马圈村、岭东村、昆山村、汲好水村、营盘村、东庙华村、锡崖沟村、马武寨村;六泉乡(13):石家坡村、沙场村、高老庄村、赤叶河村、东双脑村、庙怀村、冶头村、大王村、刘家庄村、佛子岭村、五参岭村、下河村、佛山村。

沁水县

(99个)

龙港镇(7):常柏村、樊村村、河渚村、孔峪村、里必村、王寨村、杏峪村;郑庄镇(18):东大村、董家山村、官亭村、河头村、孔必村、郎壁村、吕村村、庙沟村、庙坡村、洺水村、苏庄村、湾则村、王必村、王峪村、西大村、西古堆村、玉沟村、中乡村;嘉峰镇(9):李庄村、刘庄村、马庄村、潘河村、秦庄村、卧虎庄村、殷庄村、永安村、张山村;端氏镇(13):东山村、樊庄村、高庄村、古堆村、韩王村、横头村、槐庄村、金峰村、林村村、曲堤村、西头村、苏庄村、杏林村;郑村镇(6):常店村、郭庄村、侯村村、后河村、马头山村、夏荷村;中村镇(3):北庄村、东沟村、下峪村;固县乡(8):安上村、高村村、固县村、将庄村、石泉村、司庄村、元上村、云首村;

沁水县

(99个)

胡底乡(12):樊庄村、管头村、胡底村、李家山村、李庄村、梁坪村、苗沟村、蒲池村、七坡村、前岭村、王回村、玉溪村;十里乡(8):东峪村、范庄村、沟口村、河北村、沙庄村、上泊村、十里村、宋家村;柿庄镇(8):大端村、丁家村、海江村、海则村、匣石湾村、杨庄村、枣元村、张村村;土沃乡(3):南阳村、土沃村、下沃泉村;张村乡(4):堡头村、瑶沟村、张村村、张河村。

(2)建设指引

有序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完善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功能,提升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新增宅基地要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整理闲置宅基地、整治改造未利用地,留足发展空间,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形成“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另一方面引导产业转型,腾笼换鸟,依托邻近景区的优势或者自身产业特色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接二连三、跨二连三。

提升设施服务能力,针对产业带动类和景区带动类村庄应设置一般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相关公共服务设施,针对环境整治类村庄,应重点设置一般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风貌应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新建建筑的风格、色彩、选材重点突出地方乡土特色。

2.3.3特色保护类村庄

(1)分类依据

特色保护类村庄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一是文化传承类,二是生态保护类。共244个,详见下表:

表5-4 特色保护类村庄

位  置

村庄名称

泽州县

(80个)

巴公镇(1):渠头村;北义城镇(1):西黄石村;川底镇(1):董山村;大东沟镇(5):贺坡村、黑泉沟村、贾泉村、西洼村、辛壁村;大箕镇(7):河西村、两谷坨村、南沟村、南河底村、南峪村、南庄科村、秋木洼村;大阳镇(3):都家山村、金汤寨村、李家庄村;高都镇(2):岭上村、善获村;金村镇(3):贺洼村、石家街村、寺南庄村;晋庙铺镇(11):大池头村、大口村、黑石岭村、化布施村、拦车村、石盆河村、天井关村、王汉掌村、小口村、盐厂村、油坊村;犁川镇(3):成庄村、马寨村、西沟村;柳树口镇(13):北坡村、东南庄、樊家村、黄围村、井洼村、井湾村、玛琅山村、南稍村、南庄村、石瓮河村、西角村、新庄村、张路口村;南村镇(1):冶底村;南岭镇(8):安岭村、白背村、段河村、葛万村、李沟村、漏道底村、裴凹村、陟椒村;山河镇(19):陈家庄村、道宝河村、洞八岭村、核桃园村、凰岭东村、龙门村、碾槽洼村、青龛村、万杴村、西狄河村、西黄头村、西南岭村、西土河村、西尧村、衙道村、窑河村、月湖泉村、竹林沟村、追山村;下村镇(1):上村村;周村镇(1):石淙头村。

高平市

(48个)

北城办(2):东庄村、许庄村;北诗镇(3):丹水村、东吴庄村、龙尾村;陈区镇(3):铁炉村、王村村、魏庄村;东城办(1):店上村;河西镇(7):回山村、焦河村、牛村村、西李门村、下庄村、新庄村、永宁寨村;建宁乡(4):郭庄村、建北村、建南村、李家河村;马村镇(6):大周村、东宅村、东周村、古寨村、掘山村、西周村;米山镇(2):东南庄村、孝义村;三甲镇(3):北庄村、邢村村、赵家山村;神农镇(4):故关村、邱村村、中村村、中庙村;石末乡(2):侯庄村、瓮庄村;寺庄镇(4):伯方村、釜山村、高良村、长平村;野川镇(2):杜寨村、南杨村;原村乡(3):良户村、下马游村、原村村。

阳城县

(55个)

白桑镇(1):通义村;北留镇(7):大桥村、郭峪村、皇城村、石苑村、史山村、尧沟村、章训村;次营镇(3):府底村、固隆村、泽城村;东冶镇(9):高石村、孤山村、江河村、磨滩村、南寺沟村、神子头村、西冶村、窑头村、月院村;董封乡(5):柴圪塔村、东哄哄村、李圪塔村、上河村、阳坡村;河北镇(2):孤堆底村、匠礼村;横河镇(8):牛心温村、劝头村、桑园村、受益村、水头村、杨柏村、愚公村、中寺村;蟒河镇(5):出水村、蟒河村、上桑林村、下桑林村、押水村;芹池镇(1):吕家河村;润城镇(12):北音村、东山村、沟西村、上伏村、上庄村、屯城村、望川村、西坡村、下伏村、下河村、下庄村、中庄村;寺头乡(2):北下庄村、鑫丰村。

陵川县

(13个)

礼义镇(1):平川村;平城镇(1):侯家庄村;附城镇(4):下壁村、瑶泉村、田庄村、丈河村;西河底镇(4):现岭村、张仰村、黄庄村、积善村;杨村镇(1):平居村;六泉乡(2):六泉村、浙水村。

沁水县

(48个)

龙港镇(4):青龙村、吴家沟村、尧都村、赵寨村;郑庄镇(6):当处庄村、龙湾村、南大村、石室村、杨家河村、张峰村;嘉峰镇(6):豆庄村、郭壁村、嘉峰村、尉迟村、武安村、长畛村;端氏镇(1):坪上村;郑村镇(3):半峪村、王街村、湘峪村;中村镇(9):东川村、南河村、蒲泓村、上川村、上阁村、上峪村、松峪村、下川村、张马村;胡底乡(1):贾寨村;十里乡(4):井沟村、团里村、西峪村、孝良村;柿庄镇(2):下泊村、应郭村;土沃乡(9):后马元村、交口村、上沃泉村、台亭村、塘坪村、西文兴村、下格碑村、杏则村、中沃泉村;张村乡(3):冯村村、胡家沟村、芦坡村。

(2)建设指引

优先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突出保护优先、活化利用,重点完善旅游配套、提升服务产业等内容。

产业发展方面,文化传承类村庄要融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规模保留体现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的街巷、生活聚落空间,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适度修缮、合理功能置换古建筑,重视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对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适当开发村庄特色要素,创作文化主题产品体系;生态保护类村庄充分依托自然禀赋,发展特色康养产业。

整体风貌保留村庄传统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重视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3.4搬迁撤并类村庄

(1)分类依据

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态保护重要性高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局部或整体搬迁的村庄。共23个,详见下表:

表5-5 搬迁撤并类村庄

位  置

村庄名称

泽州县

(15个)

川底镇(2):汇景新村、寺河村;大东沟镇(4):常庄村、沟西村、司家山村、西刘河村;大箕镇(1):孔庄村;晋庙铺镇(2):大山河村、窑掌村;南岭镇(4):陈李河、黄砂底村、罗泉村、宋泉村;下村镇(2):西陈庄村、下寺头村。

阳城县

(4个)

町店镇(2):杨腰村、尹家村;东冶镇(2):南大峪村、秋泉村。

沁水县

(4个)

嘉峰镇(2):前岭村、王山村;郑村镇(2):北落村、赵庄村。

(2)建设指引

根据村庄实际条件,结合近远期实施的可能性,制定防灾减灾及搬迁计划。依托安置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适宜建设区域进行安置,明确村庄的迁建方案、实施时序和安置标准,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原住居民有序搬迁,暂时无法搬迁的设立过渡期,允许开展必要基本的生产活动,但不能扩大发展。对搬迁村庄的建设原址进行复垦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2.3.5暂不分类

(1)分类依据

暂不分类村庄指目前定位不明确的村庄,具体指除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庄之外的暂时无法判定的村庄,共345个,详见下表:

表5-6 暂不分类村庄

位  置

村庄名称

泽州县

(61个)

北义城镇(10):岸则村、蔡河村、城公村、崔庄村、河底村、黄六坡村、黍米山村、坛岭头村、西村村、小河西村;川底镇(3):上麓村、小南村、原庄村;大东沟镇(6):北村村、常坡村、岭南村、南坪村、双河底村、西王庄村;大箕镇(6):道口村、槲树庄村、前圪套村、王匠村、冶头村、庄稞村;大阳镇(5):东山村、河底村、南沟新村、西山村、赵庄村;高都镇(5):大泉河村、东玉寨村、麻峪村、西党庄村、原河村;金村镇(1):吴庄村;晋庙铺镇(3):南李家庄村、南王庄村、石槽村;犁川镇(1):上庄村;柳树口镇(1):南渠村;南村镇(2):尚峪村、余口村;南岭镇(11):安庄村、北岭村、底道街村、东沟村、段峪村、高会村、坚水村、乾棠村、望头村、西岭村、闫庄村;山河镇(2):龙口村、时街村;下村镇(4):东庄村、李山村、塔里村、朱家窑村;周村镇(1):西庄村。

高平市

(127个)

北城办(8):堡头村、北沟村、底东山村、黄耳沟村、南沟村、铺上村、王何北村、王寺村;北诗镇(17):北墡村、东韩村、东岭村、郝庄村、化壁村、姬家庄村、掘墡头村、龙泉村、炉引村、南村村、南诗午村、秦家庄村、上沙壁村、西诗村、兴洞村、野沟村、中沙壁村

高平市

(127个)

陈区镇(9):安河村、北兆庄村、东窑头村、郭家沟村、浩庄村、任家庄村、沙院村、宋家村、西山村;河西镇(16):北岭村、丁壁村、东李门村、杜村村、朵则村、李家庄村、刘庄村、梅叶庄村、牛庄村、乔村村、双井村、司家川村、小仙村、悬南村(悬壶南村)、窑头村、义庄村;建宁乡(7):北社村、曹家村、冯庄村、佛掌村、皇宜村、金泉村、西沟新村;马村镇(6):东牛庄村、沟头村、金章背村、西牛庄村、永安村、庄头村;米山镇(3):南山村、上冯庄村、下冯庄村;三甲镇(5):姬家山村、刘家村、路家山村、南河村、响水坡村;神农镇(11):池院村、东郝庄村、东沙院村、换马村、岭东村、申家村、西坡上村、西沙院村、小河西村、许家村、长畛坡村;石末乡(7):北张寨村、毕家院村、晁山村、东靳寨村、双泉村、西靳寨村、寨平村;寺庄镇(16):柏枝庄村、草芳村、德义村、郜家庄村、管寨村、河泊村、靖居村、琚家庄村、掘山村、柳村村、鹿宿村、马家沟村、伞盖村、什善村、太平村、望云村;野川镇(10):北常庄村、大西沟村、大西社村、圪台村、沟村村、河底村、柳树底村、路家村、乔家沟村、吴庄村;原村乡(12):北山村、常庄村、陈山村、何李村、皇王头村、交河村、里沟村、前河村、上马游村、下董峰村、窑则头村、章庄村。

阳城县

(65个)

白桑镇(4):北窑村、南窑村、上白桑村、西樊村;次营镇(8):高阳村、黄甲村、南固隆村、前窊村、上义村、淘河村、西下庄村、西壮村;町店镇(2):刘家腰村、中峪村;东冶镇(1):马山村;董封乡(14):陈坡村、赤头村、后交村、回龙村、莲花村、临涧村、龙泉村、鹿渠村、坡丰村、人参埌村、双美村、桐窊村、岩山村、征反坡村;河北镇(16):二里村、封头村、圪涝掌村、圪桃窊村、观腰村、红坦腰村、九甲村、南梁村、南峪村、蛇窊村、史家岭村、炭窑村、西宏村、彦掌村、元岭村、赵沟村;横河镇(2):麻地村、索泉岭村;蟒河镇(5):东峪村、风门村、孔池村、南坡村、杏林甲村;芹池镇(5):伯附村、槐树腰村、刘东村、刘西村、游仙村;寺头乡(6):安上村、董家岭村、老孟村、南树村、前史山村、三合村;演礼镇(2):东庄村、佛沙村。

陵川县

(77个)

崇文镇(7):西沟村、东谷村、花落村、冶子村、王早岭村、张庄村、尉寨村;礼义镇(5):庄河村、长栈村、拱池村、西头村、安乐庄村;平城镇(19):西四庄村、窑上村、石门村、魏庄村、林峦岭村、和村、寺背村、北炉河村、桥蒋村、原庄村、复庄村、杨家河村、申家沟村、马家庄村、新村、柳义村、西脚村、金家岭村、三道河村;附城镇(13):神眼岭村、小会村、鼻良掌村、丰西村、西下河村

大槲树村、新庄村、东庄村、王教村、沙泊池村、东河村、东西掌村、桑家坪村;西河底镇(4):南沟村、河元村、大玉铺村、西坡村;杨村镇(3):桑树河村、西掌村、北山村;潞城镇(12):岭南村、槐树岭村、杨家岭村、洪河头村、要寨村、四义庄村、郑家岭村、苍掌村、大佛掌村、冶南村、洼窑村、娄头村;夺火乡(3):望洛村、双头泉村、箭眼山村;马圪当乡(4):松根铺村、苏家井村、西岭村、塔题掌村;古郊乡(5):莲花村、诸神观村、西南仓村、分水岭村、抱犊村;六泉乡(2):西湾村、寥池村。

沁水县

(15个)

龙港镇(5):固镇村、景村村、水泉村、卫村村、下峰村;端氏镇(5):板掌村、必底村、马寨村、下沟村、野鹿村;郑村镇(2):许村村、轩底村;固县乡(3):南河底村、南庄村、上梁村。

(2)建设指引

原则上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规定此类村庄的国土空间管制规则、建设管控和人居环境整治要求。

第三章  村庄分区发展规划

3.1 空间格局

依托晋城资源禀赋特征,重点建设具有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特点的村庄,形成“一环、两带、百村百院”为重点的村庄发展格局。其中:

一环:即太行一号文旅康养环。

两带:即沁河文旅康养带和丹河生态休闲带。

百村百院:即康养资源丰富的村落和大阳古镇明清院落。

3.2重点片区发展指引

3.2.1太行一号文旅康养环

依托582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借助康养旅游发展大势,以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目标定位,聚焦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结合“四季全时”康养品牌培育,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路、景、村、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突出沿线村庄集休闲观光、文旅服务于一体的驿站式文化服务功能。以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串联全市优势文旅大景区、非遗传承基地、康养产业园、康养特色村等资源,打造富有晋城特色的太行一号文旅康养环。

表5-7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1公里范围内村庄(社区)名单

县市区

途径乡镇办

村庄(社区)名称

城  区

钟家庄

洞头村、寺底村、武匠村

开发区

耿窑社区、金匠社区

南村镇

东阳社区、青杨掌社区、下庄社区

泽州县

柳树口镇

井湾村、柳树口村、西角村、石庄村、南寨村、北寨村、玛琅山村、新庄村、黄围村、河西村

金村镇

神南村

县市区

途径乡镇办

村庄(社区)名称

泽州县

大箕镇

南庄村、江匠村、南坪村、申匠村、南峪村、大箕村、前疙套村

犁川镇

兴和新村、铁南上村、铁南东村、下铁南村、水城村

山河镇

常沟村、来岭村、马街村、东凰头村、西黄头村、东庄村、东谷坨村、东土河村、后街村

南岭镇

红卫村、武城村、裴凹村、东风村、白背村、葛万村、南岭村、阎庄村、安庄村

高平市

寺庄镇

寺庄村、李家河村、北王庄村、伯方村、回沟村、芦家峪村、釜山村、贾村村、高良村、王报村、西阳村、杨家庄村

神农镇

中庙村、中村村、团西村、团东村、东沙村、口则村、石壑村、小西沟村

三甲镇

西栗庄村、槐树庄村、邢村村、靳家村、长寿村

北城办

大冯庄村、李家沟村、边家沟村、扶市村、东庄村、许庄村、永禄村

东城办

店上村、段庄村

陈区镇

陈区村、迪阳村、南河村、四坪山村、铁炉村、王村村、王家村、王家河村、西坡村

建宁乡

建北村、建南村、建东村、郭庄村、苏庄村、府底村

阳城县

东冶镇

月院村、江河村、上节村、独泉村、小王庄村、西冶村、郎庄村

蟒河镇

宫上村、邢西村、泥河村、寺沟村、曹山沟村、出水村

河北镇

坪泉村、西交村、东交村、洞底村、西头村

横河镇

横河村、受益村、水头村、牛心温村、劝头村

董封乡

阳坡村、柴圪塔村、李圪塔村、东哄哄村

县市区

途径乡镇办

村庄(社区)名称

陵川县

六泉乡

佛子岭村、五参岭村、佛山村、下河村、寥池村、浙水村、冶头村、大王村、高老庄村

平城镇

南召村、杨寨村、窑上村、寺郎岗村、南坡村、侯家庄村、宋家坡村、石井村、秦家庄村、德义村、庞家川村、西脚村

杨村镇

杨村村、乔山村、杨庄村、寺湖村、东尧村

礼义镇

杨幸河村、西尧村、桃山头村、沙河村

古郊乡

松庙村、西庄上村、上上河村、东上河村、古郊村、汲好水村、马武寨村、东庙华村、潘家掌村、马圈村

马圪当乡

横水村、四义村、西石门村、后郊村、卧佛庄村

夺火乡

凤凰村、夺火村、鱼池村、红叶村、高谷堆村、寺南岭村

沁水县

中村镇

东川村、下川村、上川村、南河村、中村村、下峪村、北庄村、张马村

土沃乡

土沃村、下沃泉村、中沃泉村、下格碑村、西文兴村、交口村、南阳村、后马元村、杏则村、台亭村

龙港镇

吴家沟村、梁庄村、东石堂村、玉台村、杏园社区、柳庄社区、宣化社区、东安社区、永宁社区、北和社区、新城社区、柿元村

郑庄镇

龙湾村、张峰村、吕村村、石室村、孔必村、河头村、郑庄村、西大村、东大村、南大村、中乡村、郎必村、庙坡村

端氏镇

韩王村、槐庄村、端氏村、苏庄村、西头村、金峰村、古堆村、东山村、樊庄村、高庄村、杏林村

固县乡

高村村、安上村、固县村、将庄村

柿庄镇

柿庄村、应郭村、枣元村、张村村、匣石湾村、丁家村、海则村

胡底乡

李庄村

围绕“路”,建设快进慢游的体验通道。完成154km太行一号支线、50km沁河古堡群环线、150km“百村百院”连接线“三线路网”建设;完成驿站等配套系统建设,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真正打造成为生态路、观光路、文化路和致富路。

围绕“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有序推进示范带沿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开展破损山体、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小流域及坡耕地生态修复治理,保护沿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山区变景区;开展沿线河流水系生态修复,促进水系变景带;开展油松、连翘等林草抚育,促进林草变景点;开展农田彩化财化,促进田园变景园。

围绕“村”,建设美丽宜居的示范村庄。示范带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229个社区和行政村全部达到人居环境整治三星级以上标准;在示范带沿线行政村中,围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山西省财政统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PPP、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百村百院”、沁丹两河污水治理、太行一号十大片区村庄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以镇区所在地和人口集聚村(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为重点,建成30个左右宜居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百村百院”工程所在村、生态旅游重点村、特色产业专业村、精品片区村为重点,建成30个左右美丽乡村振兴示范村。

围绕“业”,建设集群引领的乡村产业。按照示范带“一谷一带两区十片”产业规划布局,建设以陵川县中药材产业园、百万亩连翘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材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药材产业标杆——“太行药谷”;建设以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和畜禽保种场为主要内容的华北种质资源活化利用带;打造10个乡村三产融合示范片区。

3.2.2沁河文旅康养带

沁河沿线村庄有明显的明清古堡建筑特色和多元文化特点,以文化遗产古堡建筑和名人故居为载体,以皇城相府、砥洎城、郭峪古堡为代表,以军事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互动为内核,串联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点,打造集古堡、古街、古庙、古商道和古村落为一体的古堡历史文化展示区,形成“古堡+”沁河文旅康养带。

表5-8 沁河古堡群落内村庄(社区)名单

古堡群落名称

村庄(社区)名称

窦庄—郭壁古堡群落

端氏村、窦庄村、郭壁村、曲堤村、坪上村

湘峪古堡群落

肖庄村、夏河村、侯村村、潘庄村、半峪村、湘峪村、屯城村、尉迟村、嘉峰村、长畛村、刘庄村、殷庄村、望川村、武安村

皇城—郭峪古堡群落

上伏村、柏沟村、王村村、中庄村、大桥村、美泉村、刘善村、上孔寨村、小庄村、下孔寨村、润城村、杏王村、孔西村、楼泉村、卧庄村、河头村、下河村

周村古镇群落

下町村、河村、岸村、龙凤村、五行村、下掌村、壁村

获泽河耕读群落

炼上村、白桑村、墁上村、南香台村、头南村、横岭村、南庄村


沁河沿线村庄共310个,推动沿线80个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参照太行古堡申遗工作中划定的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遗产缓冲区进行分区保护,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塑造魅力空间、魅力建筑和魅力标识,打造沁河古堡文旅品牌。

打造魅力空间。总结提炼沁河文化体系——儒家文化体系衍生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积极探索依托沁河文化体系,恢复传统环境特质,营造魅力空间。将沁河文化元素融入村庄景观设计中,适度建设一批小而精、秀而美的村庄景观节点。

建设魅力建筑。新建、改建住宅应与明清古堡群协调,与周围环境不符的建筑有序整治或改造。严格控制采矿对堡寨风貌的破坏,减少人为活动对整体风貌的影响。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设计魅力标识。凝练沿线村庄魅力要素,融入文化标识系统,包括指示标牌、空间家具、运动器材、特色产品等,全方位烘托沁河魅力文化氛围。

3.2.3丹河生态休闲带

丹河流域沿线以湿地景观为特色,自然风光秀丽独特。沿线村庄内宗教建筑和古城遗址分布密集,等级较高,如金峰寺、游仙寺、定林寺、崇明寺、玉皇庙等宗教建筑和高都遗址、长平古战场遗址、建兴遗址等古城遗址。以丹河沿线古建人文遗址为核心,以丹水为脉络,深入挖掘、有机整合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等,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形成自然野趣与人文寻踪相结合的丹河生态休闲带。

丹河沿线村庄共122个,推动沿线50个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形成与沁河并列、纵向串联晋城中部全域的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带。

控制建筑形式,协调整体风貌。新建民居充分体现晋东南民居建设特点,强调新建民居与文物单位之间的距离,改建民居与原有村庄风貌保持一致。公共建筑新建、改建延续传统风貌特征,增加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等功能,提高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加强河道治理,营造特色景观。重点对丹河干流河道疏浚和整治,加强丹河干流两侧连续绿化带建设。将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分段打造特色岸线。

3.2.4百村百院

落实山西省“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战略,借助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东风,打造“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主品牌和“晋城古堡”、“太行山水”、“太行人家”子品牌,结合太行洪谷、炎帝陵、珏山等4A级及以上景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康养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在晋城市域内选取康养资源丰富的100个村落和大阳古镇100个明清院落,聚焦康养功能,因村因院制宜,推进“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系列,打造一批内部设施齐全、住宿体验舒适、独具晋城特色的村落、院落。

表5-9 百村百院村落一览表

品牌系列

村落名单

庄园系列

(1处)

丈河村

云锦系列

(27处)

洞头村、翟河底村、大张村、小张村、东庄村、土岭村、贺坡村、南寡村、苏庄村、良户村、南河村、果则沟村、沟北村、秦庄村、中庄村、李圪塔村、横河村、押水村、高老庄村、松庙村、马圈村、里进掌村、浙水村、杏则村、下沃泉村、南阳村、冯村村

水墨系列

(72处)

牛山村、山西底村、东街村、司徒村、东土河村、岭上村、北街村、范谷坨村、窑掌村、东四义村、槐树庄村、许庄村、吴村村、韩家庄村、铁炉村、釜山村、瓦窑头村、上韩村、东山村、团东村、团西村、独泉村(枪杆)、横岭村、皇城五村联建、泊水新城(李街滑沟)、泥河村、牛心温村、劝头村(牛槽沟)、上伏村、上庄村、屯城村、那西村(东现)、春王村、上上河村、月院村(大院庄)、中裹村(霍山小镇)、横水村、寺南岭村、秦家庄村、北马村、东亮村、凤凰村、圪台河村、佛山村、庙怀村(赶马双)、古石村、河头村、郊底村、马武寨村、琵邑河村、勤泉村、上郊村、苇水村、佛子岭村(小翻底村)、瑶泉村(西瑶泉)、义汉村、平川村、大王村、西庄上村、灵岩寺村、半峪村、当处庄村、交口村、龙湾村、中村村、上川村、土沃村、柿元村、西峪村、湘峪村、亮都村、张峰村

古韵系列

(100处)

大阳古镇100个明清院落

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对康养要素进行提炼包装,形成品牌化、特色化、健康化的康养要素体系。建成108个三星级以上康养特色村庄,其中20个四星级以上康养特色村庄。

打造健康主题食疗餐饮,以晋城特色农产品及原生态农产品为食材,挖掘传统特色餐饮文化,强调多元化、特色化、本地化、生态化,形成国内外品牌餐饮、地方餐饮、农家味道、绿色食品等特色餐饮系列。

打造与晋城文化和自然景观相匹配的特色接待设施,引导形成晋东南大院、传统乡居、红色民居、云上石屋、时尚康居、森林木屋、房车营地等多种类型的接待体系。

打造富有晋城特色的游览活动,培育旅游演艺、夜间休闲娱乐活动、品牌节事娱乐活动三大旅游娱乐产品体系。

注重康养医疗、有机农副产品主题消费,挖掘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中医药产品、太行山自然生态纪念品、地方有机农副产品、历史文化主题纪念品、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品、地方手工艺品等主题系列的商品。

第四章  城乡设施规划

4.1规划目标

4.1.1道路交通设施

完善乡镇村道路交通体系,提高道路通行和服务能力。乡镇村及工业园区联系道路完成新建、改扩建工作,农村公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全覆盖。绿化美化村庄道路,提升村庄道路品质,构建通畅、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完善交通枢纽和公交站点布局,提升客运服务质量,构建舒适、便捷的客运服务体系。加大路景融合旅游公路建设,注重沿线景观设计,增加旅游休憩设施,构建美观、自然的旅游风景道。

4.1.2市政基础设施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按照城乡统筹和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晋城市农村地区城乡设施融合。

4.1.3公共服务设施

贯彻乡村社区生活圈理念,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供给能力。

4.2重点工作及项目

4.2.1道路交通设施

(1)织补乡镇村道路,提高道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与建设,加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等级低的公路升级改造,推动“美丽农村路”建设,布置生态停车场。至2025年,实现乡镇通三级路及以上公路251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190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240公里。

(2)完善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布局,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引导现有客运站转型升级,新建客运站,合理规划客运线路。至2025年,增加客运枢纽站10个。

增加农村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农村公交站亭建设。至2025年,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3)注重沿线景观和功能设计,打造晋城最美风景道

大力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和支线、沁河古堡旅游环线和“百村百院”连接线建设,风景道沿线增加驿站、住宿和餐饮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停车观景设施和汽车加油站等。

(4)建设项目

增加乡镇客运枢纽建设项目,提升乡镇道路等级,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提升公交站点品质,提升村庄内部道路品质。建设太行一号“三线路网”,包括154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支线、50公里沁河古堡旅游环线、150公里“百村百院”连接线。

4.2.2市政基础设施

(1)推进城乡供水设施和管网规划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农村供水设施规划。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建设,对“空心村”、规划搬迁村不再做工程安排。至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2%以上,千人以上工程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率100%,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比例为46%,自然村通水率为100%。

农村给水管网布置。采用环状与树枝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水体作为消防用水。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整治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污染,进一步提高水质合格率。

(2)农村能源供给网络提质升级,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实施农村电网提升工程,推进村级光伏电站建设。至2025年,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推进气化晋城,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城乡全覆盖工程,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实施。集中供热、供气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加大清洁采暖补贴力度。至2025年,全市基本解决农村居民家用原煤散烧问题。

(3)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通信基础网络

加快光纤到村入户,加大5G移动基站建设,推动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升级改造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同步做好农村地区网络安全工作。至2025年,实现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到70%,实现行政村5G网络电信服务覆盖率100%。

(4)建设项目

加强各市县供水设施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并考虑中水利用,增设村庄分类回收站、乡镇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厂,推进卫生厕所建设,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建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集中供热,对自然灾害突出地区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4.2.3公共服务设施

(1)统筹规划教育设施,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建设,至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建成并办好1-2所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办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至2025年,完全小学、初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2)加强医疗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卫生院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四室分开”。至2025年,实现医疗床位数每万人口6张,卫生室建设标准化达标率100%。

(3)推进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推行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大院建设,扩大规模、完善配置。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建设老年人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至2025年,实现千人养老床位达山西省标准(35张),实现行政村建设幸福大院或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

整合原有公共墓地和集中埋葬点,建设公益性骨灰堂。至2025年,实现行政村级公益性骨灰堂覆盖率达100%。

(4)补齐和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打通文化体育设施“最后一公里”

建设特色文化服务设施,加强乡镇村综合文化站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至2025年,实现行政村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

乡镇建设标准化运动场地,至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配套建设一个标准化运动场,行政村健身中心及健身点覆盖率达100%。

第五章  农村人居环境规划

5.1规划目标

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厕所卫生整洁,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具有晋城特色的美丽乡村。

5.2规划重点工作及项目

5.2.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至2025年,至少200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减量试点工作。

推动垃圾减量先行。试点村庄基本实现农村可回收物利用、渣土垃圾就地就近消纳、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贮存和处理、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完善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服务。将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系统。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村庄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对垃圾量少且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庄采取有机垃圾堆肥、沼气发酵等方式就地处理,提升无害化终端处置水平。至2025年,启动运行99个垃圾中转站,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5.2.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靠近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功能区或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统一接入临近市政排污系统,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远郊村或目前不适宜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庄,选择工艺简单、维护方便的污水处理工艺或建设自然生态处理设施,推进距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人口密集、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大村庄的污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人口较少的村庄,以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提升农村厕所污水治理率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沁河和丹河两岸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同步实施“改污、改厕、改水”工程。至2025年,沁河和丹河沿线268个重点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实现建设污水处理和管网设施的村庄占行政村的40%以上,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37%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00%。

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重点提高沁河和丹河村庄污水处理水平,全面改善沁丹两河水质,统筹暗河打开、水源保障、生态湿地建设等工作。

5.2.3厕所革命

推进户厕改造。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模式和节水型、微水型厕具应用。对尚不具备水冲条件的地区,推广粪污集中无害化处理式卫生厕所、防旱防冻卫生旱厕等改造模式,大力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至2025年,实现新改造农村户厕10.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

推进公厕改造。合理布局,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推进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厕所建设改造。至2025年,实现公共厕所改造覆盖率达到100%。

5.2.4村容村貌整治

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引导建筑风貌建设,加强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

强化村庄绿化设计。开展道路、街巷、庭院、环村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至2025年,实现满足标准的村庄达90%,打造1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成森林乡村50个以上。

附件:1.晋城市“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2.晋城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3.晋城市“十四五”大县城建设重点项目表

      4.晋城市“十四五”农村及村庄重点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