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学好用好“六个必须坚持”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理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让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优先满足孤寡、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刚需。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让广大老年人都能获得方便可及、质量有保证、价格可承担的养老服务,缓解社会养老焦虑。把“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形成清晰稳定的养老预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不断增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
勇气与担当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持续注入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养老服务的守正则是无论改革怎么改、经济社会怎么发展、养老服务内涵外延怎么变,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发展道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养老服务要创新,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再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体现了随着社会对老年人需求的认识加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要敢于超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养老服务作出了重大部署,要准确理解每项养老服务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与其他相关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加强养老服务关键性改革联动,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的放矢、不断超越,实现变革创新。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牢牢把握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2024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当前,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主要体现在:“急”就是在我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而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还未做好充足准备,政府、社会、家庭层面急需解决的养老问题突出;“难”就是随着高龄化、失能化、少子化、空巢化不断加剧,养老服务政策措施落地转化为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还存在难点堵点;“愁”就是养老服务供给与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人民群众对养老的信心不足;“盼”就是人民群众盼望能够获得价格可承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有保障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这些问题都倒逼我们把握当前的关键期、窗口期,聚焦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破除执行梗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不断创新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发展养老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强化系统思维,凝聚各方发展合力,在正确把握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既突出重点,又系统集成,切实增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具体讲,就是要强化相关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能。要优化整合相关制度资源,比如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等,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效能。要争取上级重视、同级支持,激发基层活力,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服从大局、主动配合,寻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充分调动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同向发力、共建共享,弥补政府失位与市场失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向世界提供老有所养的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